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了解本地区孕产妇围产期抑郁的发病状况,分析相关的人口学因素、产科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及激素水平等影响因素,比较孕期抑郁组与孕期非抑郁组的分娩结局,初步探究与围产期抑郁症发病相关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有效的干预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与内容:
1、调查180名妊娠中晚期孕妇的一般情况、既往史、孕产史等,并对孕妇进行量表评定,包括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抑郁白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孕妇生活事件量表、妊娠压力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艾森克个性问卷以及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
2、丁产后一周内再次评定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并调查产妇的分娩结局。
3、根据产前及产后孕产妇抑郁状况的变化将全体被调查者分为四组:非抑郁组(产前、产后均无抑郁者)、抑郁消失组(产前抑郁而产后无抑郁者)、抑郁新发组(产前无抑郁而产后抑郁者)和持续抑郁组(产前产后均有抑郁者),比较四组孕产妇在生活事件、妊娠压力、社会支持、家庭环境、个性特点及童年期创伤性经历方面的差异。
4、以放免法分别测定妊娠中晚期及产后第二天抑郁组和非抑郁组孕产妇血清雌二醇、孕酮以及皮质醇的水平,并进行比较。
研究结果
1、根据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的评分,以9/10作为界值,孕期抑郁37人(20.56%),产后抑郁27人(15.00%):根据孕期及产后孕产妇抑郁状况的变化分组:非抑郁组130人(72.22%)、抑郁消失组23人(12.78%)、抑郁新发组13人(7.22%)、持续抑郁组14入(7.78%)。根据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的评分,孕期焦虑者7人(3.89%),其中轻微至轻度者6人(3.33%)、中度至重度者1人(0.56%):孕期抑郁者16人(8.99%),其中轻微至轻度者11人(6.18%)、中度至重度者5人(2.81%)。
2、孕期抑郁与孕期焦虑间,以及产后抑郁与孕期焦虑、孕期抑郁间均有显著的相关性。
3、孕期抑郁的发生与孕产妇的文化程度有关,与孕产妇年龄、职业、孕产次、配偶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无关。产后抑郁的发生与产妇及其配偶的文化程度有关,与产妇及其配偶的年龄、职业、产妇的孕产次、是否早产、分娩方式、是否胎窘、新生儿性别、体重、是否疾患、产后出血量以及母儿是否分离无关。
4、不同抑郁状态的孕产妇在以下社会心理因素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孕妇生活事件量表》中的因子“OE1”、《妊娠压力量表》中的因子“为认同父母角色而引发的压力感”、因子“其他因素”和总分、《家庭环境量表》中的因子“亲密度”、因子“情感表达”、因子“矛盾性”、因子“娱乐性”和因子“组织性”、《艾森克个性问卷》中的因子“神经质”以及《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中的因子“情绪忽略”和总分。
5、多元逻辑同门分析显示,孕妇文化程度和《艾森克个性问卷》中的冈子“神经质”与孕期抑郁的发生有关;产妇职业、配偶文化程度、《妊娠压力量表》中的因子“为认同父母角色而引发的压力感”、《家庭环境量表》中的因子“情感表达”以及《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的总分与产后抑郁的发生有关。
6、孕期存在抑郁情绪者在医疗保健的依从性如产检次数、孕妇学校听课次数方面与非抑郁者无显并性差异:在产程持续时间、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方面与非抑郁者无显著性差异;在早产率、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患病率方面与非抑郁者无显著性差异。
7、孕期EPDS分值与孕期血清雌二醇、孕酮及皮质醇水平无显著相关性:产后EPDS分值与产后血清雌二醇、孕酮、皮质醇水平以及围产期血清雌二醇、孕酮及皮质醇水平的变化无显著相关性。
研究结论
1、本地区孕产妇存在围产期抑郁情绪者较普遍,且孕期抑郁的程度较产后抑郁更重。
2、围产期抑郁的发生与孕产妇的职业、孕产妇及其配偶的文化程度、孕期生活事件、妊娠压力、家庭环境、孕产妇个性特点及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等多种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3、孕期抑郁与孕期焦虑间,以及产后抑郁与孕期焦虑、孕期抑郁间均有显著的相关性。
4、血清雌二醇、孕酮及皮质醇水平对孕产妇抑郁发生的影响与作用尚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