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种植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种植业健康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种植业结构的优化过程,是对现有结构的调整、改革过程,也是使种植业生态系统更顺乎生态规律,更合乎人们的要求,发挥更大的系统功能(最高的生产力)的过程。然而,以何为依据进行调整,怎样确定实际调整的方向和适宜力度,一直是一个不断被研究但尚未得到完美解决的难题,因而本论文研究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在已有种植业结构调整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寻找突破口,为解决这一难题寻找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本文应用对种植业结构调整进行定量研究的比较优势分析法,从生态、经济、社会综合系统的角度进行作物生产比较优势分析,不仅依据传统研究对作物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还进一步研究了作物生产的生态效益,关注作物生产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初步解决目前作物比较优势分析对生态环境考虑不足的问题。同时,本文在对一定区域内不同作物的生产现状进行全面、完善的比较优势分析的同时,还对作物生产发展潜在剩余空间(即生态、经济、社会综合系统的承载潜力)的存在与否以及大小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初步探寻了其定量分析方法,弥补了目前作物比较优势分析较少考虑其发展空间,以及作物发展潜力分析缺乏定量分析方法等不足。基于以上思路和方法本文提出作物生产发展外显优势度与内潜优势度两个全新的概念,并构建作物生产发展外显与内潜优势度评价模型。本文运用作物生产发展外显与内潜优势度评价模型,对华东地区主要作物进行了实例分析,通过研究其评价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本文提出的作物生产发展外显优势度评价模型,既反映出作物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比较优势,又充分关注其对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评价分析结果能够作为作物是否应该扩大生产规模的依据,对于相关研究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2)本文提出的作物生产发展内潜优势度评价模型对作物生产发展潜在空间进行了比较分析,评价结果对于确定区域是否能够扩大某种作物的生产规模提供一定的参考,另外作物生产发展内潜优势度指标体系及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是对于作物生产发展潜力定量分析的初探,值得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与完善。(3)本文提出的作物生产发展外显与内潜优势度的概念和评价思路,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按照该方法得出的评价结果对作物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和适宜力度的确定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