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通过对喀斯特生态系统生境异质性、异质性生境主要小气候因子日变化特征、生境异质性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喀斯特山地优良适生树种—青冈栎(Quecus glauca)的光合、蒸腾、水分利用效率等生理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①利用Cody指数物种替代特征研究表明:物种沿环境梯度替代速率变化表现为β1>β3>β2。在山脚与高差不大相邻的山坡,由于地形间变化剧烈物种丢失和替代明显,物种替代速率大,小生境间异质性强;坡地间地形差异小,物种替代速率小,生境间异质性小。随海拔的变化适合于灌木树种定居的环境多于乔木树种。②对坡位主要小气候因子方差检验结果表明:地面处气温、相对湿度以坡脚和坡中间显著性差异系数最大,异质性程度强;光照强度分析因不同空间位置生境间异质性程度表现不一;土壤温度各坡位间均具有较大差异,但坡脚与坡中显著性差异最明显。③林缘及其林内、林缘外旷地小气候因子异质性程度分析:近地面温度和土壤温度在林缘及其内外之间都有显著性差异,且均以林缘林内与林缘外旷地显著性差异最大,而林缘与林缘林内的显著性差异最小;林缘林内与林缘光照强度在近地面显著性差异不大,而分别与林缘外旷地都具有极大的显著性差异。在不同位置,不同小气候因子方差分析中,林缘与林外旷地均具有显著性差异而且差异值大,是它们之间异质性程度较高的表现。(2)不同的坡位小气候差异主要由于群落覆盖度、结构复杂程度等不同所造成。林冠由于对太阳辐射阻挡和对林内湿气流交换的阻碍作用表现为低光高湿的特点如山脚;山顶群落内只表现高光照而高温表现不突出,但土壤温度变幅相对大。典型群落间小气候因子变化与群落的成熟程度、地形环境、群落冠层结构直接联系,气温及其变幅大小表现为:闭花木林>肥牛林>平顶紫金牛林;林内湿度变化差异表现为:平顶紫金牛林>肥牛林>闭花木林。不同的干扰类型的小气候因子变化,撂荒地气温和相对湿度日变幅大于林窗。林缘同一水平高度气温高低表现为林缘外旷地>林缘处>林缘林内;林缘及其林内、林缘外旷地湿度垂直变化表现为:林缘外旷地>林缘>林缘林内;湿度垂直变化在同一测点随高度的增加出现负逆湿现象;光照强度变化呈现早晚低午间高的单峰型,随时间推移林缘外旷地土壤温度与林缘林内及林缘差异变大,但下午则差距逐渐缩小,说明上午林缘外旷地土壤温度热力作用强。(3)异质性生境对弄岗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随着异质性生境变化而产生变化即随不同的坡位、坡向物种多样性表现为:南坡>北坡;物种β多样性沿海拔梯度随a值变化下降物种组成亦下降;典型群落乔木层随高度的升高多样性指数下降,而灌层变化不具规律性;干扰类型不同其物种多样性和物种组成也有明显差异。根据PCA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弄岗植物群落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海拔梯度(主要可能是地形变化)和土壤类型,其次为土壤水分状况,但坡向也不容忽视。(4)针对喀斯特区地段性干旱差异的特点,对不同坡位的优良适生树种—青冈栎的光合、蒸腾及水分利用效率等生理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冈栎叶片最大光合速率出现较晚可能是干旱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方式,影响该山地青冈光合作用的主要小气候因子可能是中午的光强,是引起光合速率降低的关键因素。两个坡位青冈蒸腾速率均表现较高,说明它们具有较大的蒸腾拉力,在岩溶干旱区具有较强的水分利用能力;在光合和蒸腾作用都很低情况下的早间,青冈栎能通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体内的水分平衡方式,防止午间强烈的蒸腾作用的亏缺,从而提高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青冈栎气孔导度变化随着叶片水势下降气孔导度降低,以减少蒸腾耗水维持体内水分平衡,达到节约用水适应干旱环境的正常生长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