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猕猴桃栽培品种需冷量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ws1984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需冷量指落叶果树打破自然休眠对低温需求的有效小时数,直接影响果树的萌芽率、花芽率及花的大小和一致性,在果树的商业化栽培利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探讨中华猕猴桃复合体需冷量变化规律并应用于我国猕猴桃品种布局及育种实践,本研究选取我国重要商业化应用的14个品种(系)和种间杂交个体,采用“犹他模型[Utah Model]"研究中华猕猴桃栽培品种及其种间杂交后代冬季冷量变化规律,取得如下主要成果:(a)选取含有3种倍性水平(2x、4x、6x)的9个品种,探讨猕猴桃品种需冷量与其倍性之间的关系。在自然低温处理条件下,在200 CU、400 CU、500 CU, 700 CU、900 CU时从田间采集枝条放入温室水培并调查叶芽和花芽萌芽率,结果表明二倍体品种(系)(‘东红’、‘金玉’、‘武植7号’)营养芽最低需冷量为422 CU,四倍体品种(系)(‘金桃’、‘金霞’、‘H-15’)和六倍体品种(‘金魁’、‘川猕1号’、‘布鲁诺’)营养芽最低需冷量分别为722 CU和761 CU;二倍体品种花芽最低需冷量为774 CU,四倍体品种和六倍体品种花芽最低需冷量分别为935 CU和966 CU。二倍体品种需冷量与四倍体和六倍体品种均呈现显著性差异,四倍体品种与六倍体品种间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冬季有效低温(1.5℃~12.4℃)累计值在700 CU以上的区域种植中华猕猴桃,就可开花结果;其中二倍体品种适于推广范围更靠南或靠低海拔区域,而多倍体品种推广范围靠北或中高海拔区域。(b)选取猕猴桃种间杂交品种及其亲本,研究种间杂交品种与亲本的需冷量差异。本实验以中华猕猴桃品种‘磨山4号’、毛花猕猴桃株系‘6113’及种间杂交后代品种‘金艳’、‘满天红’为试验材料,当田间自然低温积累分别达到100 CU、200 CU、400 CU、500 CU、700 CU、900 CU时采集枝条,并置于温室水培。结果表明中华猕猴桃‘满天红’营养芽需冷量最低367 CU,‘金艳’营养芽需冷量最高为814CU,毛花猕猴桃‘6113’和中华猕猴桃‘磨山4号’营养芽需冷量分别为649 CU、446 CU。而‘满天红’、‘金艳’、中华猕猴桃和毛花猕猴桃样本花芽需冷量依次为551CU、867CU、485CU和908 CU。本研究证实种间杂种营养芽需冷量表现出“超亲本”现象,为通过种间杂交选育低需冷量品种提供了直接证据。(C)取中华猕猴桃品种2个,同时开展2种方式进行低温处理,研究不同方法下需冷量的差异。以‘武植7号’、‘金魁’为研究对象,同时采取田间自然收集枝条和一次采集枝条放于人工控制低温(40C)下,田间同(A)处理,人工处理是一次性采集枝条置于40C冷库,每隔100 CU取出枝条置于温室水培。结果表明‘武植7号’和‘金魁’在人工条件下的营养芽需冷量分别是261 CU、652 CU,花芽需冷量分别是959 CU、1249 CU;在自然条件下营养芽需冷量分别是563 CU、802 CU,花芽需冷量是893 CU、968 CU。表明不同低温处理方式,对萌芽和成花的影响结果不一致,人工条件下2品种的营养芽需冷量均低于自然条件下,而花芽需冷量却均高于自然条件下。
其他文献
通过文献研究,对云南哈尼族、傣族、基洛族、布朗族、佤族、拉祜族、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白族、普米族、纳西族、傈僳族、怒族和独龙族15个特有少数民族芥菜资源种类及
羊草是我国北方草原上广泛分布的一种禾本科牧草,其对畜牧业及生态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获得大量完整的羊草基因组是进行羊草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首先对常用的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