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co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聚合开环反应得到氨基功能化高分子复合材料(amino-functionalized polymermaterials)。通过改变合成过程中功能单体缩水甘油基甲基丙烯酸酯(GMA)的用量、交联剂二乙烯苯(DVB)的用量、共聚单体苯乙烯(St)的用量、有机胺种类、磁核(Fe3O4)的用量等合成了6个系列22种氨基功能化高分子复合材料(NH2-PMs)。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元素分析仪(EA)、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对所合成材料的形貌、性能、组成、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材料的平均粒径为0.5~1.0μm呈球形颗粒。系统研究了这些高分子复合材料对磷酸盐的吸附性能,并深入考察了溶液pH值、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初始浓度及离子强度等因素对氨基功能化高分子复合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结合吸附磷酸盐前后材料结构与组成的变化,探讨了该类材料对磷酸盐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溶液的pH值对氨基功能化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影响较大,随着溶液pH值的增大,材料对磷酸盐的吸附量先增大并达到最大值,后逐渐降低并趋于平稳,在pH2.5~3.0时最佳;动力学研究表明材料对磷酸盐的吸附在30分钟即可达到吸附平衡,符合准二级吸附速率方程;热力学研究表明材料对磷酸盐的吸附过程为自发放热的熵减过程;随磷酸盐初始浓度的增大,材料对磷酸盐的吸附量逐渐增大,并逐渐趋于饱和,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可能为单分子层吸附;溶液中离子强度越大,越不利于材料对磷酸盐的吸附。结合表征推测,氨基功能化高分子复合材料对磷酸盐的吸附以静电吸引力为主。材料的脱附与循环利用实验表明,5次重复使用后,材料对磷酸盐的吸附率仍可达79~89%,可实现材料的循环使用。
其他文献
许多神经中枢疾病与人体一氧化氮自由基的含量密切相关,但是一氧化氮自由基的半衰期很短,大约只有6秒,在体内被迅速氧化成NO2-和NO3-,很难直接检测。因此,一氧化氮自由基的氧化产
聚对苯撑苯并双噁唑(Poly-p-phenylene-benzobisoxazole,PBO)纤维是一种高强度、高模量、高热稳定性、高耐化学腐蚀性的新型纤维,但是由于PBO纤维表面光滑,而且PBO分子链上无极性基团,这使纤维与树脂基体难以浸润,导致纤维与树脂基体结核的界面性能差,界面剪切强度低,不能进行有效的应力传递,从而影响了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发挥,限制了PBO纤维在先进复合材料领域中的应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