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h163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正不断扩大,环境问题也逐渐从地区性问题发展成波及世界各国的全球性问题,并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全球环境影响必须由区域的行动作出响应,城市是环境问题的一部分,也应该成为解决问题方案的一部分,因此,要想在全球层面上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就首先要处理好城市问题,将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地结合起来。 本论文是在上海市环保局科研项目:“上海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和第三轮环保行动计划研究”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合作项目:“上海环境友好型城市指标体系研究”基础上,结合本人长期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和积累的大量基础资料和第一手数据撰写完成的。 总体研究思路是通过对国内外环境问题发生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实践的研究分析基础上,对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内涵及其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结合上海近年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和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势和要求,对上海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具备的条件和难得的机遇作了全面分析和阐述,同时对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评估。为便于指导、跟踪和评估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进程,根据国内外经验,研究提出符合上海城市特点、与国际理念相接轨、便于操作的上海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指标体系,并将国际上小区域评价中采用的图示评估方法应用到城市指标跟踪评价中。根据上海实际,在环境友好型城市指标体系指导下,系统研究和提出上海近阶段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的重点工作领域、主要工作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由于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在国际上也尚处于探索阶段,根据上海特大型城市的特点和开展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基础,在研究上坚持了“三个结合”。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城市区域响应相结合,将可持续发展联系到城市发展实际;二是资
其他文献
<正>我国民法典的编纂应当全面反映21世纪的特点,如必须体现互联网高科技时代的特征,充分反映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反映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以及风险社会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是根本和目的,不是手段。人的发展具有非终极性和可持续性。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以人为本”之理念。所以,“人
本文利用模糊聚类方法,以为城市经济交通综合状况进行分类为目标,对国内的33个城市进行了聚类分析。通过分析聚类结果,我们发现城市交通状况与城市大小、城市区位有着较显著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使得每个企业、地区以及国家都置身于国际市场大循环之中。现代物流已经成为构成现代供应链、价值链管理的载
基于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11个模式历史情景的模拟结果计算得到了中国区域夏季的陆气耦合强度并进行集合平均,结果表明,位于半干旱区的华北和内蒙古地区陆气耦
近年来,随着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21世纪的物流园区将朝着信息化、网络化、绿色化和快速化方向发展。准确、高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