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妇科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病例96例,对其临床、病理、手术方式等资料进行回顾,对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明确淋巴结转移的潜在危险因素,为早期患者的手术方式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于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手术治疗且术后组织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病例96例。将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史、辅助检查、治疗、病理资料等记录筛选后建立数据库,对其临床、病理及手术方式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并探讨不同病理类型、组织学分期、肌层浸润深度、腹水细胞学及宫外转移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助于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
1.9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病年龄介于22岁-78岁之间,平均年龄53.4±1.7岁,50-59岁发病人数最多,共53例,占55.2%;已绝经者60例,占62.5%。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不规则阴道流血者84例,占87.5%,包括未绝经者29例,已绝经者55例,术前依靠多种辅助检查及诊刮病理确诊。
2.9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各不相同,术后按照国际妇产联盟(FIGO)2009年标准行手术-病理分期:Ⅰ期:60例;Ⅱ期:16例;Ⅲ期:17例;Ⅳ期:3例。
3.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96例子宫内膜癌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共92例,占95.8%,特殊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4例。组织学分期:高分化(G1)32例,中分化(G2)27例,低分化(G3)37例。
4.存在盆(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13例,转移淋巴结个数共计37个,其中闭孔淋巴结最易受累,转移个数12个,其它各组淋巴结均有转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1个。
5.对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行卡方分析:术前糖类抗原CA125、病理类型、宫颈浸润情况、附件转移情况、腹水转移情况及远处转移情况(P>0.05)无统计学意义;病灶大小、组织学分期、肌层浸润深度、脉管内癌栓情况(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组织学分期、肌层浸润深度(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
结论:
1.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组织学分期、肌层浸润深度、脉管内癌栓情况、病灶大小,认为与患者盆、腹腔淋巴结转移关,其中组织学分期及肌层浸润深度是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2.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选择应实行个体化原则,临床医生应通过术前、术中对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分析,估计淋巴转移的可能性,进一步决定是否行淋巴切除术。
3.早期子内膜癌患者预后佳,淋巴结转移率低。子宫浅肌层(<1/2)浸润、病灶大小<2cm、组织学分化程度高及脉管内无癌栓,为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低危因素,满足以上标准的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低,可不作盆、腹腔淋巴结巴结切除术。
4.若不满足以上标准,尤其具有深肌层浸润,病理分化差等因素的患者,应视其具有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对有高危因素患者术中则应努力进行盆、腹腔淋巴结切除术,明确淋巴结转移情况,准确分期,评估疾病状况,指导患者术后辅助治疗,并进一步提高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