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于历史与现实之间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梳理山东作家尤凤伟的小说创作。在近二十年的文学秩序中,尤凤伟通常是处在边缘位置,但随着《中国一九五七》和《泥鳅》的发表,尤凤伟让人刮目。考察尤凤伟的创作嬗变,尤能彰显出一个作家的“当代性”问题,本文分三章大致从两个层面对尤凤伟的小说创作进行剖析。在“写什么”上,尤凤伟从“历史”到“现实”,题材跨越了近百年的历史,涉及到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从“土改”、“反右”、“文革”到活生生的当下;在“怎么写”上,尤凤伟从新历史主义观照下的新历史小说,到直面现实的现实主义创作,在这一过程中,他的文体意识逐步加强,充分显示了一个优秀小说家的品质。本文也就尤凤伟小说存在的问题给予了批评,笔者以为,他的小说由于受传统小说艺术(尤其是民间神话、传奇故事)的影响和对写真实的绝对信赖与追求,导致了他的小说现代品质的不足。
其他文献
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及贯彻执行给文艺界带来了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一批具有思想锋芒的理论批评文章和具有艺术探索价值的文学作品相继问世。本 文以“双百”方针
本文著力研究北宋懷古詠史詞。筆者將之劃分为單純合樂演唱的系統和配合其他文藝形式演唱的系統,進行分別考察和綜合比較。單純合樂演唱的北宋懷古詠史詞,其發展與北宋詞以詩
丁玲是一个思想及创作跨度很大的作家。由这个表象,可以开掘出作家的精神内质与时代主流话语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创作主体的影响。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
作为与杜牧、李商隐齐名的诗人,温庭筠在晚唐诗坛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比较起杜牧、李商隐来,对他的研究似稍薄弱,而且误解甚多。本文在通读温氏诗集与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前人
“十七年”时期,文学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思想、文化建设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极具政治意识形态色彩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亦被视为革命历史的通俗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