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曲县古戏台调查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s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曲县历史悠久,文物古迹颇多。金代建筑不二寺,全市保存较早的古建筑之一,明代范庄大王庙,结构特殊,因无梁而闻名。此外还有西林寺、徘徊寺、玉泉山白龙庙、三藏寺等。在这些文物古迹中有许多庙宇,这些庙宇中古戏台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古戏台作为传统戏曲的演出场所,记录着我国传统戏曲文化,承载着传统戏曲的艺术形态与观演关系。古戏台见证了我国戏曲的形成,促进了戏曲文化的发展与繁盛。明、清时期各地都在大肆修建寺庙,这些寺庙中大多有建戏台。但是,许多戏台由于“文革”期间的损坏与年久失修已残破不堪,甚至有些已经倒塌毁坏。一些山路崎岖偏远的村落由于交通或者信息闭塞,仍保留戏台。在阳曲县的部分村落中,有村的地方就有庙,有庙的地方就有戏台。笔者通过第三次文物普查得到的资料,对阳曲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该县现存古戏台有61座。阳曲县虽然有许多古戏台,但是古戏台资料并不是很多。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的冯俊杰先生一书《山西神庙剧场考》中有对阳曲县洛阳村草堂寺及其嘉靖十二年(1533)复合式乐楼、阳曲县大卜村关帝庙及其嘉庆六年(1801)歇山卷棚顶戏台的介绍。山西师范大学牛白琳的博士论文《明清时期太原府剧场考论》中对家族影响下的阳曲县青龙镇庙群剧场作了详尽介绍,还有关于阳曲县中兵徘徊寺戏台、北小店大卜关帝庙戏台、西坪白龙庙戏台、玉泉山白龙庙戏台的简要介绍及相关碑文的详细记载。山西师范大学张国英《山西阳曲县北社村西林寺戏台及碑刻考》一文中有对西林寺戏台的详尽描述。本文按照各乡镇行政区的划分,对大盂镇、东黄水镇、黄寨镇、泥屯镇、北小店乡、高村乡、侯村乡、西陵井乡、杨兴乡四个镇及五个乡的古戏台逐一考察分析,对古戏台的戏曲碑刻详细记载。在这些古戏台中,就时期而言,大多是清代的,尤其以清代中晚期的为主。阳曲县古戏台大多是分前后台、明三间戏台。部分地区戏台坍塌破损严重,当地有关文化部门千方百计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对坍塌不严重的戏台进行维修,情况有所好转。我们从碑刻资料中提到的有关演戏的情况为了解当时的戏曲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大量依据,对我们从深层次挖掘戏曲内涵具有积极意义。研究阳曲县古戏台能够反映当地戏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戏曲演出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的密切关系。笔者先后多次对阳曲县的这些古戏台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在当地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共同努力完成了对阳曲县古戏台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由于各种自然灾害与人为原因,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遭到损毁,看到已经坍塌破损的古戏台,不禁惋惜。本文虽不能让这些古戏台得以保护,但是却仍想尽微薄之力,通过田野考察与文献资料、民俗资料结合完成本文,希望能对文物部门进行文物保护时,提高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使这些数据能够保存下来,以便用于日后阳曲县戏曲的研究工作之中。
其他文献
清代是传统诗歌创作的重要时期,有关书法的诗歌在此时也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当代学者对论书诗也较为关注,本文正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对清代中期论书诗展开较为全面的研究,探
期刊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现如今在全世界影响比较广泛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其引进中国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历史,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教育理念的转变,奥尔夫音乐教育在中国获
当代扬州刺绣以仿古山水绣与水墨写意绣闻名遐迩,这是其以传统日用品为主旋律向以艺术欣赏品为主题发展的华丽转身。在此种发展过程中,扬州刺绣与绘画之间存在着何种变迁关系?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