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内和年际变率主导的北半球冬季遥相关及其气候效应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jok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气遥相关是指地球上相距较远地域之间大气环流异常的相关性,是几周至季节尺度的大气环流低频变化的空间模态,与行星尺度定常波以及纬向非线性相互作用有关,显著地影响局地及远程的天气、气候变化。本文基于ERA-Interim和JRA-55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针对北半球冬季大气遥相关型属性进行了研究。通过遥相关度-方差分离融合的新算法,将北半球冬季6种遥相关型按其受主导的时间变率区分为季节内型、慢变型和共有型三类。基于再分析资料的诊断事实,评估了CMIP6(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6)模式对不同类型遥相关的模拟能力;此外,对北亚(northern Asian,NA)型遥相关的特征及其与北大西洋地区环流异常的联系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产生这种联系的可能机理,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在500-hPa位势高度场上,北半球冬季的大气遥相关可按其受主导的时间变率分为三类:季节内型遥相关、慢变型遥相关和共有型遥相关。其中,东大西洋(eastern Atlantic,EA)型和西大西洋(western Atlantic,WA)型遥相关属于季节内型遥相关,主要受季节内的时间变率主导;类北极涛动(Pseud-Arctic Oscillation,P-AO)型和太平洋-北美(Pacific/North American,PNA)型遥相关属于慢变型遥相关,主要受年际的时间变率主导;NA型和西太平洋(western Pacifc,WP)型遥相关属于共有型遥相关,这类遥相关不仅受季节内的时间变率影响而且与年际的时间变率联系密切。在海平面气压场上,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属于季节内型遥相关,受季节内尺度扰动影响;而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属于慢变型遥相关,主要受年际时间尺度的物理过程影响,表明二者存在明显区别。
  (2)揭示了NA型遥相关的时空特征及其与“暖北极-冷大陆”异常现象的联系。年际时间尺度上,NA型遥相关具有3-5年的周期,为明显年际变化。年代际时间尺度上,NA型遥相关的强度变化趋势在1970和1998年前后分别发生改变。水平结构上,NA型遥相关在对流层中上层呈现极地与蒙古地区的偶极分布,而在对流层下层为位于西西伯利亚地区的单中心结构。垂直结构上,NA型遥相关在对流层中上层呈现相当正压结构而在对流层下层为斜压结构。此外,NA型遥相关与“暖北极-冷大陆”的异常现象有密切的联系。正位相NA型遥相关对应着北极变冷而欧亚大陆增暖的温度异常分布特征,负位相NA型遥相关则与之相反。而且,在负位相NA型遥相关的情形下,北极地区的暖异常很快消散,而欧亚大陆的冷异常有更长时间的维持。
  (3)揭示了NA型遥相关与北大西洋地区位势高度异常的联系及其可能机理。在正位相NA型遥相关的情形下,中纬地区的高空西风异常导致上游出现负的位势高度异常中心,同时位于太平洋-北美地区的波列在北大西洋西部地区形成负的位势高度异常中心,最终两个中心在北大西洋地区合并成稳定的位势高度负异常中心;负位相NA型遥相关的情形大致相反,不过在负位相NA型遥相关的情形下,存在一种位势高度场与风场的正反馈作用导致NA型遥相关的北中心发生明显西移,使得在北大西洋地区形成的环流异常中心相较于正位相更加显著。
  (4)评估了CMIP6模式对北半球冬季各类遥相关的模拟能力。比较了5个CMIP6模式的历史试验结果发现,在评估的耦合模式中,FGOALS-g3耦合模式对各类遥相关的模拟效果最好;在评估的大气模式中,FGOALS-f3-L大气模式的模拟效果最好。它们不仅能模拟出大气遥相关的空间分布特征,而且也能模拟出不同时间变率对它们的影响。在不同辐射强迫情景下的未来百年,P-AO型遥相关和NA型遥相关的特征不发生明显变化。此外,对比耦合模式和大气模式的结果发现,相较于耦合模式,大气模式中PNA型遥相关的特征更加显著。
其他文献
青藏高原与大气间能量和水汽交换通量可以从局地到全球尺度上驱动气候变化,同时增强亚洲季风、影响全球大气水分和能量循环。此外,蒸散是连接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重要变量。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区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能量平衡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展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能量交换通量和地表实际蒸散的直接观测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
学位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和臭氧(O3)的前体物,华北平原面临颗粒物和O3“双高”的大气复合污染现象,但其影响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尽管颗粒物浓度近年来已有明显下降,O3浓度却逐年上升,这表明VOCs的控制水平和方向仍需改善。此外,夜间残留层(RL)中储存的污染物会在日间通过对流在边界层内混合,从而改变VOCs和氮氧化物(NOx)的比例,进而改变O3和SOA浓度。要深入研究其生
近年来,登陆TC大风分布特征统计研究已逐渐得到重视,但目前的工作还远远不够。利用精细化观测数据,开展TC登陆前后风场精细化分布特征统计研究,可行且十分必要。利用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合敏感性试验,开展更加精细化的登陆TC大风(尤其是近地面大风)分布特征及其与TC热、动力结构乃至微物理结构的关系研究,将有助于对TC大风分布机理的深入认识。  本文首先利用逐小时风速观测资料以及台风年鉴资料,分析了200
学位
本论文系统分析了ENSO循环相关的热带海温异常以及局地海气相互作用对东亚夏季风季节内变化的影响。重点关注了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季节内变化为主要特征的东亚夏季风环流次季节变化过程。首先分析了El Ni(n)o衰减年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变化的机理及其对夏季副高季节内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使用中国科学院地球系统模式CAS-ESM2中的大气环流模式IAP AGCM5.0和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揭
亚马逊热带雨林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其热带雨林面积占世界的40%,能释放全球20%的氧气,被称为“地球之肺”,对延缓全球变暖、调节区域以及全球气候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森林的砍伐造成了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并为旱灾、森林大火提供了有利条件,对当地生活、气候及全球气候都造成了重要影响,这使得研究亚马逊地区的降水尤其是其冬季降水变得至关重要。基于NCEP/NCAR再分析数据、GPCP降水数据、ERA
学位
气候年际变率的未来变化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亚太地区包含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和大陆,人口稠密,农业发达。降水和温度年际变率的变化会影响极端洪涝、干旱、高温热浪和寒潮灾害的发生频率,威胁该区域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然而,由于亚太区域海陆分布复杂、气候影响因子众多、人类活动频繁,当前对于亚太区域降水和温度年际变率变化及其成因认识仍然不足。因此,本文先利用高分辨率单独大气模式,保持全球
学位
城市湖泊湿地的存在,一方面能调节区域气候,另一方面触发湖陆风环流,改变局地气象场,进而影响污染物的扩散与传输,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目前仍缺乏针对城市湖泊湿地局地环流效应及其对大气污染影响的系统性研究。本文基于河北省衡水市的衡水湖,通过讨论湖泊湿地小气候效应及其与大气污染的关联性,为解决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提供新思路。  本文首先基于气象资料,统计分析衡水市湖泊小气候效应的特征,以及湖
学位
干旱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和机理是国际气候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尼泊尔是一个农业国家,总人口的80%以上依靠农业生产,持续性干旱对该地区的农业产量、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具有重要的影响,针对该区域的干旱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而对区域干旱特征及其影响的系统评估也可为农业和水资源的管理和调配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基于尼泊尔38个气象台站1987~2017年期间的月平均温度和降水观测资料,选用标
学位
极端低温事件是北半球冬季影响范围最广的天气气候灾害。近些年大范围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简称EPECE)在中高纬大陆地区频繁出现,关于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环流异常的规律特征以及形成机理,已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1959-2017年ERA40/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的逐日站点资料,对比说明了EPECE与普通寒潮事件的差异,并围绕对流层-平流层相互作用问题,分析了中国
南极半岛和南极西部地区近几十年来存在显著的增暖趋势,这一现象在南半球春季和冬季尤为明显。本文借助于公共地球系统模式(CESM)大集合实验和耦合模式第五次比对计划(CMIP5)1979-2005年的数据,研究了内部变率和外部强迫对南极地表气温(SAT)多年代际趋势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对多年代际尺度上,南极地区地表气温存在的主要变率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来源进行分析。利用动力调整方法,进一步将内部变率和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