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流体的微粒捕获与移动方法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ui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应用领域的研究已经迈入了微观尺度范围,微纳米显微操作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微粒的捕获与移动是显微操作中的关键技术,广泛应用在生物工程、医药、纳米自组装、化学分析、材料性能评定等各个领域。本文基于微流体提出一种新型微粒捕获与移动方法:通过对向放置在微粒两端的微管,向微粒喷射流体,形成微流场;利用流场在微粒表面形成的压力包容面来捕获﹑挟持微粒,实现微粒的捕获与移动。以微米级微粒为例,详细分析了微粒捕获与移动原理,建立了微粒捕获与移动的微流体动力学模型,通过仿真讨论了颗粒捕获和把持的流场条件,解析了微流体捕获、移动颗粒的动态过程,并通过实验证明了建立模型的正确性和提出方法的可行性。论文首先基于流体动力学理论,解析了该方法的实现机理,并分析了颗粒参数、微管参数、流体参数等因素对微粒操作性能的影响,为仿真和实验参数的选择提供了参考;详细阐述了微流场的形成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定量描述,基于两相与多相流体力学理论,分析了微粒在捕获与移动过程中的受力,建立了微粒运动模型,为仿真分析奠定了基础。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有限体积法,结合动网格技术,建立了微粒捕获与移动的数值仿真模型。模拟了流场的形成,分析了微管端面距离、两支微管内径、微管轴线对中、流体喷射速度等因素对微流场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微粒捕获和把持的流场条件;动态模拟了微粒捕获与移动的过程,详细分析了微粒捕获与移动的操作性能,探讨了在微管轴线不对中、两支微管内径存在误差时微粒的捕获情况以及微粒偏离流场中心、微粒形状和大小不同时所提出方法的适用性。最后,搭建了实验平台,进行流场可视化和微粒捕获与移动实验,将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和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两支对称布置的微管之间喷射流体可以“挟持”微粒,使微粒固定或定向移动。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捕获和移动任意尺寸、任意形状的微粒,并可以使其按照微管移动方向和距离控制微粒做定向、定量运动,实现微粒的位置控制。
其他文献
目的:基于中医基础理论,通过对TKA患者施行TEAS研究在ERAS方面的作用,在中医方面为临床中如何提高TKA术后患者的康复速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符合标准的60例病人,接受同一手术团队采用相同手术方式和常规治疗并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采用术后常规治疗及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照组单纯采用术后常规治疗。治疗时间为术前至术后7天。分别测量并记录术前、术后1、3、7天术侧髌骨上极
当机体受到外界抗原刺激时会产生体液免疫应答,抗原中能被B细胞抗原受体识别并发生结合的序列就被称为B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的准确定位对于制备有效的疫苗是非常重要的。通过
近年来,免疫信息学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表位是免疫系统识别的主要化学物质,它的准确预测是免疫信息学研究中最主要的挑战之一。B细胞表位是位于抗原表面的,能够被抗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激活是应激反应的最重要特征。皮质酮是由HPA轴分泌的一种激素,对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近年来皮质酮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
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现代测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化、日常化,各行各业都可获得大量的数据信息。在生物领域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一系列高通量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全基因组数据(如甲基化、拷贝数变异、突变、表达量)向研究者免费开放。近年来,机器学习算法在癌症的相关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征基因的识别成为癌症相关研究的重点。在全球范围内,肺癌是最普遍的癌症类型,致死率常年居于高位。
植物化感作用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研究化感作用在农业等方面具有实际生产意义。碱蓬(Suaeda glauca)是当前改良利用盐碱土壤的首选植物品种,在改良盐渍土以及盐碱地
第四纪大冰期使全球气候发生巨大的变化,对现存物种的生长、演化、地理分布以及居群遗传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些年来,在推测现存物种在第四纪的冰期避难所位置方面,亲缘
高光谱植被指数常被用来进行非破坏性地估算植物生化物质含量,尤其是叶绿素含量。大多数的植被指数被创建的时候基于叶片正面光谱反射率。考虑到因为冠层结构或者叶片倾斜翻
2003年南钢收购案让强制要约收购制度进入世人眼眸,开始了对A股市场上强制要约收购制度的探讨与研究。正如南钢收购案一样,大多数强制要约收购是由协议收购导致的控制权转换
Rayleigh-Bénard(RB)湍流热对流系统是从众多自然现象中抽象出来的研究对流问题的经典流体力学模型。在RB理论模型中,对流槽上下导板均为恒温(低温或高温)热源。然而,自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