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是属于朝汉语言对比研究。本文以现代语言学理论和对比语言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描写与解释想结合的方法,基于大量的朝汉对译语料,研究在现代朝鲜语中由状语词尾构成的“VP1+()+VP2”结构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在朝鲜语中,这些词尾有着共同的特点,即它们的主要语法功能都是使其前面的谓词性成分变成状语,并起到强烈地修饰其后谓词性成分的作用,“状语词尾”的名称也是由此而得来的。在具体的句子中,这些词尾总是以“VP1+()+VP2”的形式出现,所以,研究重点实际上是朝鲜语的“VP1+()+VP2”结构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目的在于找出其对应规律。
论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研究目的、研究概况、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等。
第二章是“状语词尾‘()’及其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
在这一章中,首先根据与状语词尾“()”结合的前后语言成分的性质和特点,对“()”进行了语义分类,在此基础上找出了朝汉对应关系。状语词尾“()”的语义共分“方式样态”、“程度”、“目的”、“时间”等四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朝鲜语的“VP1+()+VP2”结构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
1.表示“方式样态”意义:
(1)“VP1+()+VP2”→“VP1+地+VP2”(2)“VP1+()+VP2”→“VP2+得+VP1”(3)“VP1+()+VP2”→“VP1+的+NP(0)”(4)“VP1+()+心理动词”→“心理动词+VP1”
2.表示“程度”意义:“VP1+()+VP2”→“VP1+地+VP2”
3.表示“目的”意义:(1)“VP1+()+VP2”→“为(了)+VP1+VP2”(2)“VP1()+VP2”→“VP2+让(叫、使)+VP1”(3)“NP+()+VP2”→“根据(按照)+NP+VP2”
4.表示“时间”意义:(1)“VP1+()+VP2”→“VP2+得+VP1”(2)“VP1+()+VP2”→“VP1+VP2”(3)“VP1+()+VP2”→“一直(直)到+VP2”(4)“VP1+()+VP2”→“V+了+一段(半天)+才+VP2”(5)“N+()+VP2”→“VP2+了+N”
5.惯用型“()”:“N()/()(()/(),()(),()/())+VP+()”→“使(让、叫、令、命)+N+VP”
6.惯用型“()”:(1)“VP+()”→“(变得、显得)+VP+了(到)”(2)“VP+()”→“(决定、安排、要)+VP+了(到)”(3)“VP+()”→“(就会、就要、能)+VP”
第三章是“状语词尾‘()’及其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
在这一章中,首先根据与状语词尾“()”结合的前后语言成分的性质和特点,对“()”进行了语义分类,在此基础上找出了朝汉对应关系。状语词尾“()”的语义共分“程度”、“目的”、“时间”等三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朝鲜语的“VP1+()+VP2”结构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即:
1.表示“程度”意义:“VP1+()+VP2”→“VP2+得+VP1”
2.表示“目的”意义:(1)“VP1+()+VP2”→“为(了、让、使)+VP1+VP2”(2)“VP1+()+VP2”→“VP2+让(叫、使、免得)+VP1”
3.表示“时间”意义:“VP1+()+VP2”→“一直+VP2+到+VP1(直到+VP1+VP2)”
4.惯用型“()”:N()/()(()/(),()(),()/())+VP+()→使(让、叫、令、命)+N+VP
第四章是“状语词尾‘()(())’及其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
在这一章中,首先根据与状语词尾“()(())”结合的前后语言成分的性质和特点,对“()(())”进行了语义分类,在此基础上找出了朝汉对应关系。状语词尾“()(())”的语义共分“推测”、“假装”、“比喻(比较)”等三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朝鲜语的“VP1+()+VP2”结构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即:
1.表示“推测”意义:(1)“VP+()((),())+()→“好象(象、似乎)+VP+(似的、一样)”(2)“VP1+()((),())+()+VP2”→“好象(象)+VP1+似地+VP2”
2.表示“假装”意义:(1)“VP1+()((),())+()(())+VP2”→“装作+VP1+样子+VP2”(2)“VP1+()((),())+()(())+VP2”→“好象+VP1+似地+VP2”
3.表示“比喻(比较)”意义:“VP1+(()、()、())+()(())+VP2→“象(似乎、仿佛)+VP1+似地(一样、一般、那样)+VP2”
第五章是结论部分。对全文的内容加以归纳,同时指出有待进一步深入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