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出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中国提出了积极的减排目标。由于能源结构、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差异,中国碳排放存在区域差异。中国在努力降低碳排放总量的同时,还需注意避免扩大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本文基于碳生产率的空间格局和碳排放区域划分,从结构效应、集聚效应的新视角来解释碳生产率区域差异的演变,进一步对碳排放区域差异问题进行实证探索,也提供了一些政策建议。 首先,本文在计算中国省际碳生产率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了1995年以来中国碳生产率的空间格局和“热点区”,随后通过多指标面板数据聚类方法,来进行碳排放区域的划分。结果发现,碳生产率的空间集聚明显,与全国总体碳生产率增速具有耦合关系,且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大工业基地辐射区域是“碳生产率热点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步增大。将各地区的经济水平、社会状况、能耗与碳排放情况纳入考虑范围,进而将中国划分为五类碳排放区域。 其次,本文考察了结构因素在碳生产率区域差异演变过程中的作用。采用改造后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和方差自然分解法,发现结构差异对区域差异的作用为次要影响。然后,在对碳生产率增长的结构效应的研究中,了解到产业结构转变对中西部区域与东南沿海省份的差异扩大发挥了主要作用。 最后,本文分析了集聚效应对碳生产率区域差异的影响。利用动态空间权重矩阵,对变量进行检验,并将变量中的空间依赖性通过空间过滤方法来消除。采用面板模型对集聚效应进行估计,区分了静态和动态效应。建立空间俱乐部模型来探讨集聚效应的区域差异,发现在样本期间,专业化效应和规模效应有助于区域差异的缩小,而动态多样化效应对扩大东部直辖市与中北部区域碳生产率的差异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1995-2012年期间,产业增长效应促进了中国碳生产率区域差异的缩小,而结构效应则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专业化效应和规模效应也对缩小区域差异起到了正面作用,动态多样化效应则表现为负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