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6月1日中国教育部正式发文通知并决定自2007年9月1日起在全国中小学全面推广《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旨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要求,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优质艺术教育活动资源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本研究在参考了其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校园集体舞在不同地区中小学开展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分别从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等几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并且得出了如下结论:1.通过对北京、天津以及洛阳3个地市的10所中小学的调查,了解到虽然各个学校校园集体舞所开展的持续时间和形式以及舞蹈内容的选择上都各有不同,但总体上都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并取得了一定效果。2.本次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绝大部分同学都亲身参与到了校园集体舞的活动当中,而且在所有跳过集体舞的学生有30%的人表示“喜欢”这项活动,另有将近50%的认为感觉“一般”,有不到25%的人表示“不喜欢”此活动。3.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将近一半参与调查的领导和老师认为“效果不好,难开展”,而另一半则认为“形式新颖,效果好”。参与调查的教师有63%认为校园集体舞有继续开展的必要,另外的37%认为没有继续开展的必要。4.本套校园集体舞的难易程度适中,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但由于运动负荷相对较小,所以健身效果不明显。尽管校园集体舞的实际健身效果一般,所有学生中还是有超过了70%的人认为集体舞丰富了他们的校园文化生活。5.校园集体舞开展的一些因素:舞蹈本身的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主观方面的一些因素:对集体舞活动的认识,自身的爱好和条件等。其次有教师的引导和组织工作;整个学校的文化氛围、场地设施等条件和经费的投入,最后是社会大环境包括社会舆论和家长的态度等。为了更好地开展中小学校园集体舞,提出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规章制度积极推广中小学集体舞;各中小学校领导应重视校园集体舞,体育教师应加强集体舞活动组织教学工作的探索;社会与家庭应正确认识集体舞的作用与意义,支持此项活动的开展等方面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