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习者英语wh-问句习得中的不对称性研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xkrs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一宏观背景之下,本研究采用特征对比分析法探讨中国英语学习者对wh-疑问句的习得情况。英语中的疑问标句词C所包含的[uwh*]特征需要移动wh-词到CP标志语的位置来核查,而与之对应的汉语中的[uwh]特征可以被位于原位的wh-词核查。英语中的问句特征[Qu+AFFIX]通过移动助动词到标句词C来实现,而汉语中的问句特征[Qu-AFFIX]则是通过问句语素(显性或隐性)直接实现的,而且问句语素基础生成于标句词C。本研究主要探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能否习得这些疑问特征的句法表征、表征环境、词汇形式,以及导致习得变异和困难的可能原因。
  本研究一共采用了四项任务来考察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句法能力和形态能力。可接受性判断任务和汉译英任务的结果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能够习得英语中疑问特征的句法表征及其词汇形式。除此之外,他们能够将汉语wh-词所包含的[wh]特征和[uNV]特征分别映射到英语中对应的wh-词和存在量词。然而,语法判断任务和自定步速阅读任务的结果表明尽管中国英语学习者能够习得和英语本族语者一样的填充语-语缺加工机制,他们在习得疑问特征的表征环境时经历了持久的困难。所有的任务都反映了二语习得的变异性,这种变异性主要体现在习得的不对称性上。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uwh*]特征的句法表征要比[Qu±AFFIX]特征的句法表征更容易习得,而且[uwh*]特征的句法表征在附加语wh-问句中要比在论元wh-问句中更容易习得。与其他wh-问句相比,[Qu+AFFIX]特征的句法表征在why-问句中最难习得。
  就特征的表征环境来说,在wh-移位限制条件中,中国英语学习者对关系从句岛和主语从句岛的敏感性要高于他们对复杂名词短语岛和附加语岛的敏感性。在中心语移位限制条件中,他们对相邻两个助动词中第二个助动词越过第一个助动词的非法移位形式比较敏感;相反,他们对从句助动词越过主句助动词的非法移位形式不太敏感。习得的不对称性同样出现在一语语法中,英语本族语者语法中[uwh*]特征的句法表征要比[Qu±AFFIX]特征的句法表征更加稳定。他们对各类wh-移位岛的敏感性表现出与中国英语学习者相似的不对称性。中国英语学习者能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正确区分wh-疑问词和wh-量词,但是有时候他们会错误地将wh-量词解读成wh-疑问词,尤其是在“wh-量词+吗”这个允准条件中。
  本研究结果表明特征映射和重组都会给二语习得造成困难。同一结构中不同特征的习得难度可能并不相同,一语和二语具有对应词汇且实现方式相同的特征要比实现方式不同的特征更容易习得。同一特征在不同结构中的习得难度也会因为特征重组任务量的不同而变化。二语中形式特征句法表征的习得还受到它们在一语中形态词汇形式的句法表现的影响,汉语中wh-论元和wh-附加语的不对称性会迁移到英语二语中。中国英语学习者在why-问句中最少运用主语-助动词倒装,这可能是由于他们迁移了汉语中“为什么”在投射过程中采用的IP嫁接策略。特征的表征环境之所以造成二语习得的持久困难可能是因为它们需要协调句法和话语之间的接口,而这一外部接口在判断和解读过程中需要消耗额外的加工资源。
其他文献
随着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证明口译中使用的语块数量与口译质量呈正相关,如何正确有效地学习语块以提高口译员的语块产出就成了口译学近来研究的新焦点。然而,现有关于语块学习的口译研究大都只关注到了语块易于提取,方便使用的特性,认为语块学习能减少口译员在译语产出方面消耗的精力,帮助他们在听力,理解和记忆等其他口译环节上有更好的表现,采用的方法也以反复记忆和背诵的传统词汇学习方法为主。语块的创造性,即如何
学位
由上海昆剧团创排的实验性昆曲《夫的人》改编自莎士比亚著名悲剧《麦克白》。不同于原著,它以麦克白夫人为全剧的主角。这一女性角色的重新塑造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跨文化改编尝试。  本文首先指出了莎剧被改编为中国戏曲,以及《麦克白》被改编为昆曲的可能性。中国戏曲改编莎剧在国内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文化和艺术现象,前人改编的尝试为后代剧作者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文学与艺术的视角来看,莎剧与中国戏
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者的注意力从教学转向了学习,对研究个体差异如何影响语言成就以及个体差异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到目前为止,已有大量关于语言学习信念和学习策略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证明学习者的信念与策略使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然而,很少有研究从英语听力学习方面探讨二者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旨在从听力理解的角度研究语言学习信念与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高中生
学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更加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同时,与传统、单一的语言模式相比,文字、图片、声音、颜色、结构等多模态的网页逐步占据更主要的地位。因此,对网页的对比研究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文字翻译。  并且,大学作为肩负着国家相关教育的传承工作,具有本国独特的文化特质,值得成为文化对比研究的样本。因此,本文将大学主页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样拥有众多中国留学生的英国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共计
学位
本文通过研究女明星的社交平台上的自我形象建构过程,理解并分析女明星身份的二重性:女明星的形象可以反映特有的女性社会角色,甚至关于女性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女明星的言行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在女明星利用社交媒体自我表露以及和受众沟通的过程中,一方面不同内容、深度的自我表露会建构出不同形象,另一方面受众对其真实性的感知会影响受众对女明星形象的认知,从而加深或削弱女明星的影响力。文化因素会影响女明星所构
学位
二语学习者的动机问题作为二语学习中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一直以来深受研究者的关注。而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进步,以及远程教育产品的更迭,中国的网络英语(二语)课程的学习以及学习中的动机变化问题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人们已获得的关于传统二语课堂动机问题的研究成果,却难以套用到网络英语课堂学习者的学习情景当中,而网络二语课堂学习者出现的各种动机衰退,动机重获等动机动态变化过程,也难以用传
在二语习得领域,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的学习动机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英语学习动机确实对语言学习者是否能高效地学习英语有很大影响,此类研究也在国内外以及不同语境下都得以了很好地开展。然而,作为“动机”对立面的“去动机”相关研究,特别是对于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的学习去动机相关研究还远没有那么多。英语学习去动机的研究对象大多为本国语境下的大学生和高中生,以跨语言文化语境下的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的此类研究还比较少。
英语冠词系统用法复杂,难学难教。造成其习得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定冠词本身的语义复杂性是一个重要方面;其次,成年二语学习者的学习模式和认知学习风格也会影响其习得定冠词的过程;此外,二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或者母语对于其关于定冠词知识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影响。汉语没有冠词系统,汉语与英语表达定指与不定指的不同方式给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更是增加了难度。本论文从语用层面出发,基于定冠词的语义特征,借鉴L
学位
哈萨克斯坦语言政策经历了从哈萨克语国语化到哈萨克语、俄语并重的双语政策再到哈萨克语、俄语、英语三语并重的语言政策的变迁。影响其语言政策制定和变迁的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历史因素、认同因素、民族情感因素、域外势力因素乃至语言本身及其承载的文化竞争力因素等。  从独立之日起,哈萨克斯坦就试图建构起以独立的主权国家认同为主的认同,以期重塑因苏联解体而解构的国家认同,维护国家的独立安全,促进社会的发
本文以库切小说《耻》为例,从批判跨文化视角研究探讨南非白人如何在后种族隔离时代重新构建流散白人身份。南非跨文化学者MelissaSteyn提出的批判话语建构理论“流散白性”是本文分析南非白人在政治社会新语境下身份认同危机的重要理论工具。通过对库切小说的批评话语分析,本文指出白人至上的话语体系在跨文化交际中隐藏着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即白人通过边缘化、异化非白人身份,将自身所处的身份定位视为中心和标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