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理论视角看葛浩文译《尘埃落定》中的误读现象

来源 :天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8972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华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吸引了众多海外读者对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强烈兴趣,也加速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在海外的广泛传播。然而,游离于两种文化之间的译者,面对完全陌生的充满异域风情的作品,误读现象不可避免的产生,对原作所体现的独特文化信息不完全的理解,导致信息的错误传达。本文旨在探寻造成译者误读产生主要影响因素,并从接受理论剖析这些误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德国的姚斯和伊塞尔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提出的重要文学理论,它标志着文学研究从以文本为中心转变到以读者为中心。而作为特殊读者的译者,担任着双重身份-首先是原作的读者,同时也是译作的创造者。一个完整的翻译活动也是经历两个接受过程,译者对原作的接受以及目标读者对译作的接受。在此过程中,译者都充当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选取《尘埃落定》这部极具少数民族文学特色的作品为例,列举美国学者葛浩文翻译的英译本中部分误读现象,从接受理论角度分析影响译者产生误读的主要因素,包括不同的物质文化体系,规制文化体系,思想文化体系以及不同的语言体系等。进而讨论翻译过程中误读现象存在的必然性和产生的根本原因。英译本中误读存在的必然性体现在英汉语之间,尤其西方文化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之间有巨大的差异,不可逾越的文化障碍导致了不可避免的误读现象。而英译本中误读现象产生主要归因于译者作为原文读者时不同的期待视野,这一期待视野也在翻译过程中不断地影响着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本文最后分析了《尘埃落定》英译本中误读可能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积极意义在于异文化对原著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包容和接受,并且丰富了译入语的文化多样性。然而误读的消极影响却也不容小觑。它有时会误解原文主体,甚至歪曲原意,从而阻碍了中国少数民族独特文化在海外正确的传播与交流。
其他文献
乔治·艾略特是十九世纪最为重要的英国作家之一。作为维多利亚时期的一名女性作家,其在著作《织工马南》中对道德伦理,个人与社区生活进行了诸多探讨。然而,对于该小说的解读批
话语标记语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Schiffrin(1987)指出话语标记语就是依存于前言后语、划分说话单位的标记。而这种标记在英语口语中是经常出现的,很多学者研究这些话语
纳米金材料有着特殊的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在电学、磁学、光学和化学性质方面具有常规材料不具备的优越性能。综述了纳米金的制作方法,以及纳米金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