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评价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及支架术后即刻情况[背景与目的]冠状动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研究显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非DM患者具有更多的不稳定特征,但DM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如何尚未清楚。本研究旨在利用OCT 比较糖尿病与非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CAS)后的即刻支架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由于颈动脉狭窄行CAS,同时行OCT检查的患者。根据患者有无DM分为DM和非DM组,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及CAS后的支架情况。[结果]最终对46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DM组20例,非DM组26例。DM患者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8(40%)对2(7.7%),P=0.023],斑块破裂的发生率[11(55%)对6(23.1%),P=0.026],巨噬细胞的发生率[12(60%)对8(30.8%),P=0.047]均较高。两组患者在斑块类型、胆固醇结晶、微通道、钙化结节、斑块侵蚀、血栓形成、支架贴壁不良、组织脱垂和支架边缘夹层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破裂和巨噬细胞发生率高于非DM患者,提示DM患者颈动脉斑块更加不稳定。OCT可能是神经介入医生减少CAS的不良技术结果(例如支架贴壁不良、组织脱垂等)的有力辅助工具。第二部分: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均质和非均质新生内膜之间的不同组织特征: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的研究[背景与目的]冠状动脉OCT研究显示支架术后的非均质内膜有更大的内膜面积,是新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前兆,并且与不良长期结局相关,但CAS后的非均质内膜特征如何尚未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OCT揭示CAS后新生均质内膜与非均质内膜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同时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复查和OCT评估的颈动脉支架术后患者。根据OCT图像的新生内膜光反向散射形态,将患者分为均质内膜和非均质内膜组,利用OCT对两组新生内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组织差异。[结果]最终17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9例患者表现为均质内膜,8例患者表现为非均质内膜。对于OCT定性分析,非均质内膜的患者不仅在整个分析的管腔中[0(0%)对 6(75%),P=0.002]而且在最小管腔处[0(0%)对 4(50%),P=0.029)]均显示出更高的新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非均质内膜组的微通道率[1(1 1.1%)对6(75%),P=0.015]也高于均质内膜组。对于OCT定量分析,非均质内膜组的平均新生内膜面积更大[5.45(4.04,7.63)对 12.11(5.88,12.61),P=0.034],新生内膜更厚[0.53(0.45,0.62)对 0.97(0.68,1.11),P=0.011]。[结论]OCT显示CAS后新生内膜表现为不同的内膜模式。在非均质内膜中,不稳定的特征更为常见。非均质内膜可能与CAS后新生内膜的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