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本组386例良性中央气道狭窄患者临床资料及可弯曲支气管镜下腔内介入治疗的研究,分析良性中央气道狭窄的病因构成,评价可弯曲支气管镜介导下腔内介入治疗方法对良性中央气道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1999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呼吸科门诊及住院的良性中央气道狭窄患者386例,对良性中央气道狭窄的病因构成进行分析,并应用可弯曲支气管镜介导下腔内激光、高频电刀、氩等离子体凝固(APC)、冷冻、球囊扩张(BD)、支架置入等方法治疗良性中央气道狭窄,观察治疗前后气道直径、FEV1、气促评分的变化,评价其治疗效果,统计学方法采用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果:1、人口学特征:1999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呼吸科门诊及住院患者接受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的良性中央气道狭窄386例,良性中央气道狭窄占同期支气管镜检查人数的3.43%。其中男性109例,女性277例,男女之比为1:2.54,年龄为16~76岁,平均年龄(33±17)岁。2、良性中央气道狭窄形成部位分别为:1、气管狭窄68例;2、左主支气管狭窄154例;2、右主支气管狭窄48例;3、右中间支气管狭窄37例;4、气管合并左主支气管狭窄43例;5、气管合并右主支气管狭窄21例;6、气管、左右主及右中间段支气管均有狭窄15例。3、良性中央气道狭窄的病因构成:本组386例患者按其病因构成依次为支气管结核248例(64.3%);长期气管插管或气管造口术后58例(15.0%);气管、支气管创伤14例(3.63%);吸入性烧伤12例(3.11%);气管、支气管良性肿瘤11例(2.85%);复发性多软骨炎8例(2.07%);气管、支气管放疗后损伤7例(1.81%);阻塞性气管、支气管曲菌病5例(1.30%);矽肺5例(1.30%);结节病4例(1.04%);气管、支气管吻合术后狭窄4例(1.04%);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4例(1.04%);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3例(0.78%);异物性肉芽肿3例(0.78%)。其中支气管结核性狭窄居各种良性中央气道狭窄病因的首位,长期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后狭窄亦是常见原因,而气管、支气管吻合术狭窄后为较少见。4、可弯曲支气管镜下腔内介入治疗方法:根据良性中央气道狭窄在可弯曲支气管镜下表现选择单独或联合使用腔内高频电刀、激光、氩等离子体凝固(APC)、冷冻、球囊扩张(BD)、支架置入等方法。386例患者共进行754次腔内介入治疗,26例患者使用了1种腔内介入治疗方法,且单次治疗后获得临床治愈,其余360例患者均联合使用了2种以上介入治疗方法。386例患者中接受支气管镜下腔内激光治疗11例、氩等离子体凝固治疗26例、冷冻治疗92例、高频电刀治疗237例、球囊扩张治疗249例、支架植入治疗139例。5、术后气道直径、FEV1、气促评分改善情况:对良性中央气道狭窄患者在可弯曲支气管镜下腔内介入治疗前及最后一次介入治疗后的气道直径、FEV1、气促评分进行测定并统计,386例接受了支气镜下腔内介入治疗的患者气道直径由治疗前的(2.49±1.57)mm增加到(6.41±1.70)mm(P<0.01)。气促评分由治疗前的2.40±0.79减少到0.64±0.50(P<0.01)。其中住院的115例患者FEV1由治疗前的(2.11±0.60L)L增加到(3.46±0.75)L(P<0.01)。其气道直径、FEV1明显增加,气促评分明显下降,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6、近期及远期疗效:我们对所有患者进行定期行支气管镜检查及随访,近期内其狭窄段管腔保持通畅,可获得明显的近期疗效,89.9% (347/ 386)的患者诉胸闷、气促、咳嗽、咳痰等症状明显缓解;因大多数中央气道良性狭窄病情易反复,肉芽组织增生、纤维疤痕再次形成、管腔软化等导致气道反复狭窄,需接受多次联合多种腔内介入治疗来维持其远期疗效,65.5% (253/ 386)的患者气道狭窄获得缓解。结论:1、目前在我国支气管结核是导致良性中央气道狭窄的最主要原因,长期气管插管或气管造口术后紧随其后,亦是常见原因之一。2、应用可弯曲支气管镜介导下腔内介入方法治疗良性中央气道狭窄可获得明显的近期疗效。但大多数中央气道良性狭窄病情易反复,肉芽组织增生、纤维疤痕再次形成、管腔软化是导致病情反复的主要原因,其远期疗效的维持常需多次联合应用多种腔内介入治疗方能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