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设立单纯使用横腭杆加强磨牙支抗作为对照组,旨在验证腭中缝微螺钉联合横腭杆增强磨牙支抗的切实临床效应,探讨为临床提供一种稳定可靠、简单高效、创伤小的支抗方法。
方法:选取2010-2011年就诊于贵阳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并确诊为牙弓前突的病例20例,经分析均需拔除四颗第一前磨牙矫治,并且需加强磨牙支抗的正畸患者。20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0例,对照组10例。实验组应用腭中缝微螺钉种植体联合横腭杆增强上颌磨牙支抗,对照组单纯使用横腭杆增强上颌磨牙支抗。增强上颌磨牙支抗措施后,20例患者均粘结Dentaurum直丝弓矫治器,常规排齐整平牙列、关闭上颌拔牙间隙。矫治前以及上颌拔牙间隙关闭后拍摄头颅侧位片。以腭平面为X轴,过Ptm点作X轴的垂线Pv线为Y轴,建立坐标平面。分别测量患者治疗术前以及上颌拔牙间隙关闭后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点到Pv线距离(U6S-Pv)、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根尖点到Pv线距离(U6A-Pv)、上颌中切牙切缘到Pv线距离(U1E-Pv)、上颌中切牙牙根尖点到Pv线距离(U1A-Pv)、上颌中切牙唇倾度(U1-NA)、磨牙近中倾斜角度(U6-SN)、上唇突度(UL-EP)、下唇突度(LL-EP)、支抗磨牙伸长量(U6-PP)、下颌平面角(Mp-SN)、前下面高与全面高比值(ANS-Me/N-Me)、上颌第一磨牙中央窝间距离(6+6W),对同组同一指标矫治前以及上颌拔牙间隙关闭后测量值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对两组之间同一指标测量值变化进行成组T检验分析。
结果:1.对照组治疗前、上颌间隙关闭后同一指标测量值比较:矢状方向上,上颌第一磨牙近中倾斜度(U6-SN)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测量指标,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点近中移动距离、上颌第一磨近中颊根尖点近中移动距离、上颌中切牙切缘内收量、上颌中切牙唇倾度(U1-NA)、上唇突度(UL-EP)、下唇突度(LL-EP)分别为1.73mm、2.15mm、-2.11mm、-4.06mm、-14.64°、-3.05mm、-3.8mm,治疗前后变化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01)。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前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实验组治疗前、上颌间隙关闭后同一指标测量值比较:矢状方向上,上颌第一磨近中颊根尖点近中移动距离、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点近中移动距离、上颌第一磨牙近中倾斜角度(U6-SN)治疗前后变化分别为0.41mm、0.5mm、0.9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测量指标,上颌中切牙牙根尖点内收量、上颌中切牙切缘内收量、上中切牙唇倾度(U1-NA)、上唇突度(UL-EP)、下唇突度(LL-EP)分别为-3.17mm、-6.15mm、-20.94°、-4.35mm、-4.31mm,前后变化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垂直方向上及水平方向上,治疗前后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之间治疗前、上颌拔牙间隙关闭后头影测量值变化量的比较:矢状方向上,实验组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点近中移动距离和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尖点近中移动距离分别为0.5m和0.41mm,对照组分别为2.15m和1.73mm,两组之间同一指标前后变化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上颌拔牙间隙关闭后上颌中切牙切缘内收量分别为6.15mm、4.06m,上颌中切牙唇倾度(U1-NA)分别减少20.94°、14.64°,上唇突度(UL-EP)分别减少4.35mm、3.05mm,两组之间同一指标治疗前后变化量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01);上颌中切牙牙根内收量、磨牙近中倾斜角度(U6-SN)、下唇突度(LL-EP),两组之间同一指标治疗前后变化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两组之间同一指标治疗前后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微螺钉种植体联合横腭杆可以实现接近绝对支抗的临床效果。
2.腭中缝微螺钉种植体联合横腭杆支抗是正畸临床应用中一种稳定可靠、简单高效、创伤小的支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