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说时代的“征三苗”问题为我国古史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疑难问题。该时期时间跨度大,且由于文献的缺失以及近代古史辨派对该问题的怀疑,研究面临着理论和资料等方面的各种困难。但随着近来考古资料的逐渐丰富,长江中游地区出土的大量新石器时代遗址为我们研究中国古史传说时代“征三苗”问题提供了充分的考古学资料。然前辈学者对该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利用考古学资料论述传说时代“征三苗”问题尚不多见。故笔者从考古学出土资料入手,将考古资料与传世文献资料结合起来对传说时代“征三苗”问题来进行研究。除绪论部分学术界对传说时代“征三苗”问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作简要叙述外,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文献记载的三苗地望进行了分析。关于三苗地望,笔者综合各家学术观点,结合考古学出土的遗物遗址状况,认为传说时代的三苗部族的分布范围为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包括四川东部、河南南部、江西、湖北中西部、安徽西南部、湖南北部的长江中游。并且笔者指出,该三苗地望是随着三苗部族的张缩而变化的。第二部分对传世文献中的古史传说时代“征三苗”问题进行论述。笔者在对传世文献进行辨伪的基础上,将文献中的关于古史传说时代“征三苗”的记载进行了列举和分析。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古史传说时代的“征三苗”,从黄帝时代至早商时期长期存在。由此将传说时代“征三苗”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黄帝到颛顼时期的中原华夏族团与长江中游苗蛮族团冲突的对峙期;第二阶段为尧、舜、禹时期两大族团冲突的激化阶段:第三阶段为夏至早商时期两大部族冲突的收尾阶段,长期的征伐使得苗蛮族团在长江中游地区最终消失。第三部分利用考古出土资料对传说时代“征三苗”问题的三阶段进行了详尽探讨。首先笔者在考古学出土资料的年代断代的基础上,将仰韶—庙底沟二期文化、中原龙山文化、王湾三期—二里头文化三种有着继承关系的中原地区文化分别对应为黄帝—颛顼时期、尧舜禹时期、夏—早商时期的华夏文化,将大溪—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后石家河文化三种有着继承关系的文化对应为黄帝—颛顼时期、尧舜禹时期、夏—早商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苗蛮文化。考古资料表明,华夏文化与苗蛮文化并存的过程中,二者的冲突长期不断,两种文化的分布范围,在长时间内也彼此进退。直至后石家河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本土文化逐渐萎缩,被中原地区夏商文化取代,完全印证了文献记载的古史传说时代“征三苗”问题的发展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