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蛇绿混杂岩作为大洋岩石圈的残留,其岩性单元可以与现代大洋岩石圈各个圈层一一对应,蛇绿混杂岩是确定古板块边界存在与否的重要证据;蛇绿混杂岩体中赋存的铬铁矿,又是我国急缺的矿产之一。因此,对研究区蛇绿混杂岩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找矿意义。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紧邻羌塘地块,南接拉萨地块北缘,向东与索县-丁青-嘉玉桥一带的蛇绿岩相连,向西紧接改则-班公湖蛇绿岩带。工作区位于该蛇绿岩带的中段,安多县的西南。东巧铬铁矿床产于班公-怒江蛇绿岩带中段的地幔橄榄岩,是我国目前研究程度较高,地幔橄榄岩出露较全且矿床规模较大的铬铁矿床。蛇绿混杂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具有拉斑玄武岩的特征,说明其形成于洋脊扩张的环境中;本文还借助于矿床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矿床地质特征等,探讨了东巧铬铁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作用过程。论文的主要认识及成果如下:1、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发现东巧岩体具有变质橄榄岩、镁铁-超镁铁堆晶杂岩、辉长辉绿岩墙、基性熔岩和硅质岩等5个完整的岩石组合序列,与典型的蛇绿混杂岩组合特征吻合,为研究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大地构造属性提供了重要证据。2、利用蛇绿岩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方法,对研究区蛇绿混杂岩的形成环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在(FeO)MgO—(FeO)及(FeO)MgO—TiO2图上绝大部分点落入大洋拉斑玄武岩和岛弧拉斑玄武岩及其重叠范围内,表明该蛇绿混杂岩形成于洋中脊的海底扩张环境。3、对东风铬铁矿蛇绿混杂岩的矿物组合及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了该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矿物组合主要为地幔橄榄岩中附生的铬尖晶石及橄榄石和斜方辉石橄榄岩,化学成分由富镁质向富铁铝质方向演变,说明成矿物质来源于残余地幔。4、通过对东风铬铁矿的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的较详细的研究,对该矿的成矿的期次及成矿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初步提出三阶段成矿模式:(1)早期大洋扩张环境的成矿预富集:由于地幔柱的底辟上升,压力的降低引起部分熔融程度增高,释放出成矿元素形成副矿物,从而使得铬铁矿得以初始富集。(2)洋内俯冲带之上(SSZ)弧问拉张环境主体成矿:Cr元素以玻安质和纯橄岩熔体为载体,随之融出,继而富集成矿;(3)构造抬升阶段晚期成矿:晚期形成的铬尖晶石充填于构造裂隙中,并随着造山运动的构造抬升,逆冲推覆在古近纪砾岩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