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国家预算内投资无异于杯水车薪,国家已经难以承受基础设施投资的更大压力;另一方面,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其参与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私营经济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有着强烈的愿望。而对于政府发起的项目而言,大多数属于准经营性项目,这种项目的显著特点就是既有公益性,也有赢利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调动社会资源投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政府主导下社会资金的广泛参与,从而改变单纯依靠财政的单一投融资模式,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于是,PPP这种与其他融资模式相比适用范围更广,优势更明显的新的融资模式应运而生,它让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各自发挥其优势和经验为大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或服务。 虽然PPP模式在国外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但PPP模式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把PPP模式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还缺乏相关的研究。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于PPP模式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本文首先对基础设施PPP模式的定义做了比较研究,探讨了PPP模式的理论背景,产生的背景以及在国外的应用。然后就适合我国PPP模式的具体合约形式,PPP项目的参与方以及他们的合同关系还有PPP模式的运作程序做了详尽的阐述。 PPP项目的风险的合理分担是关系项目成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本文在第四章对此问题做了重点研究。在案例分析和专家组协助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基于参与方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评价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建立了风险评价模型。风险评价模型是否有效的关键是风险因素的权重是否合理。本文引入聚类分析的思想,利用欧氏距离和相关系数来描述专家所得权重的相似程度,达到优化权重的目的。 文章最后在第四章的建立的基于各参与方的风险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对我国第一个PPP项目——北京地铁四号线的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除了证实本文建立的风险评价模型评价结果的客观合理性之外,还对于我国基础设施项目采取PPP模式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