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实现“人人有房住”的宏伟目标,对住房供需进行合理配置尤为重要。然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更多的是关注住房价格而非住房消费者购买力。特别是在中国情境下,住房买卖已不单单是一个市场行为,其中还掺杂了政府“看不见的手”。在供不应求、房价高涨的情况下,如何在稳定房价的同时,提高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管理学家和政府相关部门关注的焦点。鉴于目前从区域差异视角探索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本文试图在中国情境下探究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区域特征及区域关联性、差异性,旨在为提高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提供区域性差异化措施。为达到这一研究目的,本文以城市住宅商品房需求侧为研究对象,通过识别住房支付能力关键影响因素,构建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评价模型,借助SPSS 19.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利用空间计量软件Geo Da0.95i检验区域特征及空间关联性,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区域内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波动性区域影响。相比以往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构建了考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非住房消费增长情况的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动态评价模型。该模型相对于传统静态评价模型而言,考虑了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会随时间推移而增长,并且从客观数据来看收入增长率会高于消费增长率。因此,通过结果数据对比表明,采用动态评价模型衡量的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比静态模型衡量的支付能力水平高。针对该结果,提出“夹心层”居民可以通过采用还款额逐期递增的按揭贷款还款方式购买小户型来解决住房问题。此外,客观评价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水平,有助于清晰界定住房保障对象,并对区域保障性住房需求侧进行预判。第二,对我国31个省市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影响路径进行实证研究。利用空间计量软件Geo Da0.95i和空间面板模型,证实了我国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正自相关性和空间依赖性。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区域内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波动性区域影响。验证了存在“核心省市”对其他省市有基于住房支付能力的长期协整关系。综合实证结果表明,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影响路径为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扩散,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向中部地区扩散。基于该研究结论对住宅商品房市场提出重点调控、重点观测、扶持发展的区域化调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