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遗址作为中华民族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军事的历史见证,凝结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丝绸之路作为古代西域交通要道,沿线分布着众多著名的土遗址建筑,但这其中却有高达85%的土遗址分布在地震高烈度区和多发区,时刻威胁着土遗址的安全,因此对土遗址潜在震害评估和抗震稳定性研究已然成为岩土文物领域的热点问题,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目前土遗址加固保护工程主要侧重于抢救性工作,缺乏对抗震稳定性的考虑。现有土遗址抗震稳定性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土遗址现状整体抗震性能,缺少加固方法技术指标参量的不同对于遗址体抗震稳定性影响的系统研究。本文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对典型土遗址实地勘察、土工试验、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现有土遗址加固方法及其抗震稳定性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如下成果:(1)通过对丝绸之路沿线典型遗址土进行土工试验研究,总结归纳典型遗址土抗剪强度、抗拉强度、动应力应变关系等土体特性,填补原状遗址土土工试验研究数据方面的空缺,为典型土遗址的抗震稳定性研究提供了基础参数。对典型土遗址建筑进行脉动测试分析,确定不同土遗址结构自振频率,总结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振动规律,为后续开展土遗址抗震性能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2)基于病害情况和震害资料总结现有土遗址加固方法,将土遗址加固方法分为化学加固、物理加固和化学物理加固三种,重点分析以改变土遗址内部应力应变属性的物理加固和化学物理加固方法,列举典型土遗址加固案例,归纳典型加固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并对同种加固方法的不同加固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为土遗址加固保护工程提供可参考的技术指标参量。(3)结合加固案例资料与实地勘察资料,总结土遗址加固方法技术指标参量,对典型已加固土遗址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对比土遗址加固方法技术指标参量变化对其抗震稳定性的影响,建立技术指标参量与地震作用下土遗址结构动力特性之间的关系,提出加固方法技术的最优指标参量,为加固技术的抗震安全稳定性评价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