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上海女性角色转换问题研究——以《良友》画报为中心的考察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sh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城市女性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一部分女性在租界文化的影响下逐渐挣脱封建礼教的种种束缚,开始变得“摩登”起来。《良友》画报使人透过这些女性“变化”和“风光”的表象,了解了隐藏其后的人生悲欢及其复杂的社会原因,近于真实地还原了30年代上海地区的社会生活。《良友》画报对女性问题比较关注,为我们研究30年代上海城市女性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随着上海的开埠,一种中西杂糅的文化形态——租界文化逐渐形成,其影响所至,使上海产生了一种“标新趋洋”的社会风尚。这里对各种新观念和新事物相对宽容,以致西式礼俗不再被视为蛮俗夷规,而中国传统礼仪规范却随之相对式微,由此直接导致对女性束缚的减弱,女性角色意识随之觉醒。诸如“三从四德”、“男女授受不亲”之类的说教,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旨在解放女性躯体的反对裹足恶俗运动取得成效。出于强国保种的考虑,人们渐渐抛弃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不少女子走进学校接受教育。教会女学、私立女学等学校开设了数学、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等新式课程,培养了第一批新女性。30年代,不少从新学堂毕业的女学生进入社会谋求独立生存,要求和男性平等的权利。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兴盛赋予了上海城市女性追求“摩登”的物质条件,淑女名嫒成为一些趋新女性争相效仿的对象,大众传媒则对此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社会对女性的评判标准发生了某些变化。女性地位的高低,取决于经济的独立程度,而与“摩登”之表象未必相关。只有心系民族命运,努力争取自身合理权利和平等地位,从而有着健康的人生追求,才能真正求得摩登和独立。 事实证明,摩登是以经济基础的,收入水平不在中等以上的女性无法与摩登结缘,广大出身贫寒的女性只能为求生存而终日劳作。上海女性的盲目“趋洋”风尚,带有某些殖民文化的特征。所谓“摩登”女性,往往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精神却无所依归,一些职场中的女性也只能充当“花瓶”。她们的恋爱观和价值观往往被扭曲,无法在家庭生活中求得真正的平等和尊严。这与近代妇女争取平等独立的进步诉求相去甚远,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这种进步诉求的异化。
其他文献
历史证明,每当人类遭受重挫或者寻求发展时,都会选择在人权领域突破,充分实现和享受人权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与目标。人权观与人权理论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