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子宫腺肌病(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并与中药内服(膈下逐瘀汤)的治疗方法相对照,客观评价穴位埋线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寻找一种经济、有效、安全的方法。 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患者共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予以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予以中药口服。穴位埋线组于经前3--7天开始治疗,1个月经周期1次,1次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中药组给予膈下逐瘀汤,水煎服,日一剂,首次于经前10天开始服药,经期停药,月经停止后继续下一个疗程服药,一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子宫体积、血清CA125值、中医证候及痛经的变化以及血清CA125与子宫体积、中医证候、痛经的相关性。 结果:62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中60例完成治疗过程,脱落2例,剔除0例。经过治疗后: 1.埋线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总有效率83.33%,中药组总有效率76.66%,穴位埋线组在改善中医证候上疗效优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痛经症状的改善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93.33%,中药组总有效率80.00%,穴位埋线组疗效优于中药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埋线组在降低痛经积分上明显优于中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穴位埋线组和中药组患者子宫体积均未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穴位埋线组在子宫体积缩小方面与中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穴位埋线组和中药组患者血清CA125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埋线组治疗后血清CA125值较中药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血清CA125水平与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体积、中医证候、痛经呈正相关关系(P<0.05)。 在本试验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穴位埋线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在改善患者痛经、降低血清CA125、中医证候方面疗效优于膈下逐瘀汤,但是对缩小子宫体积无较好的疗效。本研究结果提示,穴位埋线疗法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一种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