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分子筛催化剂用于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O_x的研究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sddh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近二十年来国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经济保持常年高速增长,我国公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更是快速得到提高,同时伴随高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特别是最近五年,以北京,上海为首的国内一线大城市雾霾问题成了市民关心的首要问题之一,各种大气污染问题也经常见诸报端,甚至连国外媒体都对我国的大气污染进行了相关报道。造成目前大气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工业尾气排放和机动车尾气排放,在排放的废气中NOx (NO, NO2,N2O的总称)是被认为最难消除同时造成危害最大的有害气体成分之一。近三十年人类发展并不断提升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以达到控制和消除排放废气中NOx的目的。本文以目前最有市场前景的NH3-SCR技术展开研究工作,将研究对象锁定在具有优质催化特性的分子筛材料上,从新类型的小孔分子筛的绿色合成到过渡金属Cu改性负载,并最终应用于NH3-SCR体系,同时取得了相较于传统分子筛催化剂更优异的脱硝效果。通过成体系的大量分子筛研究,从分子筛结构和铜物种活性两个角度综合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反应体系与催化剂之间的构效关系。SSZ-13作为近几年来脱硝领域的新型小孔分子筛催化剂,表现出了非常优异的应用潜力,同时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可以说是目前分子筛脱硝研究领域内最热门,最前沿的研究方向。本文总结前人的分子筛合成经验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绿色路线:以氯化胆碱为模板剂合成SSZ-13分子筛。该合成路线的采用简单易行的水热合成法,特色在于使用价格低廉,无毒,环境友好的氯化胆碱作为模板剂。在此基础上利用实验手段结合密度泛函理论计算(DFT)和势能分布分析(PED)研究了氯化胆碱合成SSZ-13的合成机理,给出了模板剂与分子筛结构的几何匹配关系。采用该合成路线制备的SSZ-13分子筛经过Cu改性后取得了非常理想的NH3-SCR效果:在150到450℃的宽温度窗范围下NO基本完全转化,同时副产物(N20和N02)产率控制在0~40%。接下来,将合成得到的SSZ-13分子筛与两种传统的商业分子筛ZSM-5和Beta同时进行Cu改性进而NH3-SCR对比实验。对比实验中,Cu-SSZ-13在NO低温转化率,转化温度窗口宽度和副产物产率的比较中都表现出了最好的催化效果(在150℃到400℃的宽温度范围下有超过95%的NOx转化率),在抗S02和C3H6中毒实验中Cu-SSZ-13凭其较小的开孔(~3.8A)表现出良好的抗中毒效果。通过H2-TPR和XPS的表征手段对三种催化剂进行分析比较发现Cu-SSZ-13相比于Cu-ZSM-5和Cu-Beta具有很高的Cu+/Cu2+离子比同时具有更少的CuO存在,正是这种特性使得Cu-SSZ-13表现出更佳的低温脱硝能力和更宽的高NOx转化率温度窗。而SSZ-13和ZSM-5,Beta的原粉(H型)活性实验中,未改性的SSZ-13依旧表现出最为突出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这个结果更进一步的表明SSZ-13分子筛的拓扑结构对于NH3-SCR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受到上一步工作的启发,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本文作者又合成了其它与SSZ-13具有类似结构的SSZ-16和SSZ-17小孔分子筛,在进一步的对比小孔分子筛和传统分子筛拓扑结构中,提出了笼型结构分子筛和直孔道结构分子筛的概念,并且利用共生结构的的菱钾沸石(offretite)和毛沸石(erionite)作为联系两者的过渡结构;进行了包含从直孔道结构分子筛(ZSM-5, Beta,Y)经过过渡结构分子筛(Offretite,ZSM-34, UZM-12)到小孔笼型分子筛(SSZ-17,SSZ-13,SSZ-16)共9种分子筛的系统研究。NH3-SCR活性结果非常明确的显示出伴随着分子筛结构的逐步变化,催化性能也随之逐步提高。其中Cu-SSZ-16在400℃到550℃的高温段一直保持着高于90%的NOx转化率,比一直以来被认为具有优异高温转化率的 Cu-SSZ-13 还略优。通过采用 XRD,XRF,XPS,UV-vis,NH3-TPD,H2-TPR,EPR等一系列的表征手段对所有样品进行监测后,发现分子筛的结构还会对铜物种的分布造成影响,而通过铜物种与活性还有拓扑结构的联系,在小孔笼型分子筛中的d6r结构单元被认为是产生高活性铜物种的关键所在。同时适宜尺寸的小孔(~3.8 A)的存在也可以更好的降低低活性CuO团簇颗粒的形成同时有效限制副产物的产生,对NH3-SCR过程带来有利的作用。本文最后针对小孔分子筛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制备过程和不同铜负载含量Cu-SSZ-13进行了铜物种的研究,通过不同制备方式已达到控制不同铜物种在分子筛上负载的目的,利用Na+离子的占位作用可以制备出不含(少量)高稳态Cu+离子的样品,利用部分还原处理可以得到不含(少量)Cu2+离子的样品,或者硝酸铵溶液后处理法可以改变铜物种的量和分布,结合活性测试的结果分析得出Cu+离子的存在可以有效地促进低温活性的提高,通过对Cu(I)-ZSM-5 (一种用氯化亚铜在保护气氛条件下固态离子交换得到的催化剂)的活性与普通Cu-ZSM-5的对比中也进一步得到了验证。CuO的存在则会促使高温条件下还原剂NH3发生自身非选择性氧化从而降低NOx的转化率。
其他文献
茅盾、鲁迅和郑伯奇分别为《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三卷小说选集撰写的导言以不同的文学流派、团体为中心,对新文学前十年小说创作实绩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总体来看,三
采用文献资料法、测量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安徽省某高校大学生体质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大学生体质状况在性别、年级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质总体状况不
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是指一组迄今原因未明的侵犯锥体系、锥体外系、小脑、自主神经,多个部位相继进行性萎缩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1],主要临床表现有自主神
目的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 (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1, TREM-1)是一种存在于人及啮齿类动物的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及成熟单核的细胞表面分子。在微生物
杖鼓是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打击乐器之一。朝鲜族拥有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文化,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朝鲜族音乐中,“长短”是它的主要特征,朝鲜族“长短”丰富多样,每种“长短”节奏都有自己的特点:潇洒、含蓄、典雅、飘逸,是民族音乐灵魂的象征。而杖鼓是最能体现朝鲜族音乐“长短”特征的打击乐器,而且有着丰富的表演形式,在朝鲜族音乐文化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民族乐器。本文以朝鲜族杖鼓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朝鲜族杖
<正>近年来,葫芦丝因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典雅,简单易学,小巧易携带等特点,深受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把葫芦丝作为课堂乐器引进音乐教学中,推动中小学生
研究目的:探讨GPRA(G protein related receptor for asthma)基因SNP563704、SNP522363和SNP546333位点多态性与湖北汉族变应性哮喘易感性间的关系,及由SNP563704和SNP522363
脑感兴趣区域分割是很多脑疾病计算机辅助分析的重要步骤。然而人类大脑具有复杂的解剖结构,同时脑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MR)图像处理通常会面临感兴趣区域灰度对比度
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政策演变的历史过程,要以我国扶贫政策演变的史实为依据,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行系统分析。从深层结构、路径依赖和动力机制等层面分析
通过对太原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现状分析,发现了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