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河流域(吉林省段)属于生态脆弱区,城镇化进程加快、人类活动加剧,造成该区生产与生活空间不断扩张,生态空间不断受到侵占,导致景观结构整体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生境质量下降。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安全理论、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利用3S技术研究吉林省辽河流域的生态空间演变特征;整合多源空间数据与非遥感数据构建研究区1989年~2012年的生态空间数据库,运用Fragstats软件分析研究区1989年到2012年间景观格局的变化规律。针对研究区生态系统的特点及演变规律,分析、筛选、构建区域关键性生态空间辨识的指标体系,获取影响生物多样性、土壤保持和水资源安全的单因子指标空间分布图,对单因子指标进行分级赋值的基础上完成单因子生态空间重要性的识别。基于景观格局演变规律,根据土地生态适宜性、景观整体性和连续性,统筹考虑现有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现状及生态保护和修复需求,科学界定保障生物多样性安全的关键生态空间、土壤保持的关键性生态空间、保障区域水资源安全的关键生态空间。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综合分析各单因子生态重要性指数,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各指标的分级测度,在ArcGIS平台下获取区域关键性生态空间的综合识别分级图。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辽河流域景观连通性较好,景观格局复杂程度降低,受外界干扰程度较大。研究区核心型生态用地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东南部山区和中部的河流水系附近,是区域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需加强对研究区生物多样性、水源地水质的保护,提高土壤保持能力。通过对吉林省辽河流域关键生态空间的辨识,可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和预警提供理论支撑,为区域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