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大田条件下,以西南地区主要油料作物——油菜(渝油28)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撒施(B)、沟施(F)、穴施(H)3种不同施肥方式与180kg/hm~2(N1)、144kg/hm~2(N2)、108kg/hm~2(N3)3种不同施氮量,对油菜生长发育、产量、植株与土壤养分、土壤酶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为油菜生产中改进施肥技术、提升肥料利用率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沟施和穴施氮肥能够促进油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田条件下,以西南地区主要油料作物——油菜(渝油28)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撒施(B)、沟施(F)、穴施(H)3种不同施肥方式与180kg/hm~2(N1)、144kg/hm~2(N2)、108kg/hm~2(N3)3种不同施氮量,对油菜生长发育、产量、植株与土壤养分、土壤酶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为油菜生产中改进施肥技术、提升肥料利用率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沟施和穴施氮肥能够促进油菜的生长。沟施和穴施对油菜全生育期株高均有促进作用,表现为沟施、穴施处理显著高于撒施处理。沟施和穴施可以显著提升油菜蕾薹期、花期茎粗,在N2水平下沟施、穴施处理优势格外明显。沟施和穴施氮肥可以显著提升N1、N2施氮水平下油菜功能叶数并且增长了叶长,增大油菜叶面积,有利于油菜光合作用的进行。在N3基础上增加施氮量显著提升了油菜全生育期株高,蕾薹期、花期、成熟期茎粗,有助于增加功能叶数和增大叶面积。(2)沟施和穴施氮肥可以改善油菜根系形态,促进根系生长。沟施和穴施显著提升了油菜苗期总根长、根系表面积、根尖数,蕾薹期总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总体积,以及花期根系总体积、总根长。在N3基础上增加施氮量有利于苗期、花期根尖数的增加,在苗期和蕾薹期促进了总根长、总表面积和根系总体积的提升。施氮量和施肥方式对成熟期根系生长无显著影响。(3)沟施和穴施氮肥有利于油菜干物质积累。沟施和穴施对苗期地上部的干物质积累有显著提升,在蕾薹期和花期显著增加了茎、叶的干物质积累。根系对施肥方式的改变响应不明显。在N3基础上增加施氮量苗期、蕾薹期地上部、地下部及整株干物质均显著提升,花期地上部、整株干物质积累显著提升,对成熟期干物质积累无显著影响。在N3基础上增加施氮量和沟施、穴施氮肥对每角粒数和千粒重无显著影响,但能显著提升单株角果数,从而提升油菜产量。另外,氮肥偏生产力沟施、穴施较撒施处理平均涨幅为9.12%和11.09%,表明沟施和穴施显著提升了油菜的氮肥偏生产力。(4)沟施和穴施氮肥显著提升了油菜籽粒中的油酸、黄籽度、含油量,且有助于降低硫苷和芥酸含量,提升品质。在N3基础上增加施氮量显著增加了籽粒蛋白质含量、降低了含油量、硫苷、黄籽度。在N3基础上增加施氮量及沟施和穴施氮肥均有助于油菜各器官的氮素积累。总体表现为N1>N2>N3,H>F>B。沟施和穴施可显著提升苗期、蕾薹期、花期茎、叶中的氮素积累,但对根影响不大。在成熟期,在N3基础上增加施氮量仅提升了籽粒中的氮素积累,对根、茎、角果皮影响不显著。(5)氮肥沟施和穴施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利弊并存。各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表现不一。微生物恒温培养48h后N1、N3水平下的碳源利用强度为F>B>H,N2水平则沟施和穴施没有优势。在N3基础上增加施氮量有助于增强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穴施能显著提升Simpson指数(D),却降低了均匀度指数(E),沟施较撒施处理没有优势。在N3基础上增加施氮量有助于Shannon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E)的提升,对丰富度指数(S)没有提升,降低了Simpson指数(D)。(6)在N3基础上增加施氮量和沟施、穴施氮肥能显著提升土壤养分。在N3基础上增加施氮量显著提升了土壤全钾、碱解氮含量,沟施和穴施显著提升了土壤全钾、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 H。沟施和穴施氮肥能提升土壤酶活性。在苗期、花期、成熟期,沟施和穴施氮肥显著提升了蛋白酶活性,在苗期、花期沟施和穴施氮肥显著增强了脲酶活性。苗期、蕾薹期蔗糖酶和全生育期淀粉酶在沟施和穴施处理下均有一定提升,但不显著。在N3基础上增加施氮量能显著提升油菜全生育期土壤蔗糖酶、淀粉酶活性,苗期、蕾薹期、成熟期的蛋白酶活性和苗期、蕾薹期、花期的脲酶的活性。综上,在N3基础上增加施氮量可以促进油菜生长、提升油菜产量和增强土壤养分、微生物、酶活性。沟施和穴施氮肥能有效提升肥效,有助于油菜生产,并改善土壤质量。
其他文献
超声波技术如今已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包括乳化、冷冻、杀菌、提取及纯化。尤其是在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参数优化(超声频率、温度、时间、占空比、料液比、超声振幅、超声强度、溶剂类型、溶剂浓度、反应器形状和尺寸等)以及多种创新技术的结合(超声波-微波、超声波-瞬时控制压差技术、超声波-超临界流体等)等方面均得取得全面的发展。由于超声波作为机械波的特性极易受到液体介质属性的影响进而影响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旨在定量产生与分析物浓度有关的电信号而将电化学技术应用于生物学过程,检测超低浓度的分析物时提高灵敏度和选择性是生物传感器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高灵敏度的实现是对识别分析物这一事件与所输出信号强度的放大,故而开发了许多信号放大策略。其中,基于聚合反应的信号放大技术是检测分子识别事件的主要方法,例如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作为一种体外核酸
渝西地区是重庆市粮食主产区,区域土壤污染特征为以镉(Cd)为主的轻微至轻度污染,安全利用是区域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控制的主要策略。但目前本地低Cd累积水稻筛选尚在进行中,缺乏定型品种,钝化剂缺乏大面积实际应用,尚未建立适配本地区域特征的稻田重金属污染修复与安全利用技术模式。因此本试验选择该区域酸性和钙质两类典型紫色稻田土壤,开展了低累积水稻品种联合钝化剂的田间原位修复试验,比较了水稻低累积品种常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而逆境胁迫严重影响甘蓝型油菜的生长发育。前人研究报道MYB46参与植物次生壁的生物合成,并在植物抗逆性中起作用。本课题组克隆了甘蓝型油菜BnMYB46基因,并通过油菜转基因超表达与抑制表达对其功能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BnMYB46的亚细胞定位与转录激活活性分析,并利用启动子表达与酵母单杂交技术鉴定其启动子顺式作用
尽管具有各种官能团取代的噻吩是多种生物活性化合物和光电材料中的基本结构单元,但是从含硫的脂肪族原料向酰基化噻吩的合成途径仍然很少,并且尚无直接合成2,4-二酰基噻吩的报道。在本文中,我们描述了一种高效,无金属的三步一锅合成方法,该方法可从简单易得的起始原料炔丙醇和α-氧代二硫缩烯酮出发,经历布朗斯特酸催化的烷基化以及碘催化的环化反应,得到碘代乙烯基二氢噻吩。随后在可见光的作用下,发生脱碘氧化,得到
稀土金属元素主要有镧系、钪、钇元素,它们电子结构中4f层中电子数目和排列的不同导致它们具有不同的能级,进而发生多种多样的跃迁,形成很多性质不同的稀土材料。含有镧系离子的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称为镧系-有机框架(Ln-MOFs),它们因为具有长激发态寿命、大的斯托克斯位移、窄发射带等优异的发光性质,在构建荧光传感器上具有较大吸引力。与单发射荧光传感器相比,比率型荧光传感器能够消除激发强度、探针
转录因子Broad Complex(BR-C)是昆虫蜕皮激素(20-hydroxyecdysone,20E)信号通路下游关键的初级应答因子之一,其通过调控下游靶基因的转录表达而将20E信号传递到次级应答基因,进而参与调节昆虫幼虫向蛹的转变以及蛹向成虫转变。目前,关于BR-C的功能及其发挥转录调控功能的作用机制已经研究得较为清楚,但是除了已知的少数几个WCP基因和Vg基因外,在转录水平受昆虫BR-C
水体重金属污染作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其对生物机体的毒害作用以及植物对重金属的修复效果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试验以污染较为广泛且常见的铅及其伴生金属锌作为胁迫因子,以在水体修复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为研究对象,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Ⅰ类、Ⅲ类、Ⅴ类水体标准以及超过Ⅴ类水体的浓度分别设置铅锌胁迫浓度值,对黑藻进行28d胁
稻瘟病、稻曲病和水稻纹枯病是危害最为严重的水稻三大病害,造成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目前这三种病害的主要防治手段之一是使用化学杀菌剂,但由于这三种病害发生时间、常用药剂等不一致,且长期大规模使用单一杀菌剂容易导致抗药性的产生,给这三种病害的防治带来了严重的隐患。本研究通过监测水稻三大病害对几种常见杀菌剂的抗药性,筛选对三种病害均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单剂及其复配剂,为水稻三大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
氮素是促进植物生长和作物生产力的重要大量营养素之一。植物已经进化出多种机制来适应氮素不平衡的状况。在农业系统中,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需求,世界各地都通过大量施用氮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产量。2007年全球氮肥施用量为1.1亿吨。到2050年,预计将增加到1.25~2.36亿吨。然而,沉积在土壤中的很大一部分氮无法被植物吸收并流失到环境中,从而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因此,通过发展高产农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