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民情的不同书写——汪曾祺和陆文夫小说的比较研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han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曾祺和陆文夫都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独特意义的作家。作为江苏作家的他们,共同吸收着江南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丰富的人生历程中传承着他们对传统文化历史的理解并进行升华。我发现他们都从社会民情的视角出发,这里的民情,不仅仅是民俗或者民风,它是社会人们生活状况、风俗等方面的综合。他们关注社会日常的生产、生活,关注社会漫长历史的进展。而作为作家,作为文人,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文学理想,追求着文学的意义,同时对社会时代有自己的看法。他们的作品从文学理想到小说叙事角度,到人性和时代性的追求,都没有与社会民情脱离,但都不是纪实报告文学。  汪曾祺和陆文夫对日常的把握方式不一样,一个是尽量把作家和小说人物一起文人化,另一个是只把作者自己文人化,而把小说人物时代化;一个重于作家艺术理想,一个重于社会生活现实。但我想从这里恰好看出两位作家给我们传达了不同的精神价值,汪曾祺更偏重于精英的价值,而陆文夫更偏重于世俗的价值。从他们创作的务实角度来看,普通的人物及其生活才折射出人类的生存状态,虽然他们的叙事立场不一样,但他们书写的富有特色的日常生活对记录和认识中国民情也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研究他们小说中记载的民情史,至少可以让我们发现作家在小说中的社会民情描写是不是与社会现实和社会历史相差太远。于是,我决定给他们冠上民情“特殊撰写者”的帽子,从他们的小说创作出发去探究文学的本质,意义,价值,以及文学与时代环境多方面的关联。  因此,尽管文学的意义存在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但对社会民情的包纳度,应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文学一直行走在探索意义的路上,比如“伤痕”、“反思”、“寻根”等小说潮流与社会民情关系密切,而汪曾祺和陆文夫与它们也有或多或少的关系。尽管艺术必须要天马行空,尤其是文学自身的想象性和虚构性要求创作者尽量开拓新路,但是文学的基础毕竟还是生活,是社会现实里的生活,即使是历史取材也是对一段历史中的社会生活的书写。在这个丰富与复杂的文学世界里,尽管文学理想不同,但汪曾祺“传统历史化”的“文人”小说,陆文夫“时代宣言化”的“记者”小说,都是社会民情的反映,都展现着文学自身的魅力。
其他文献
王引茹的这幅工笔画作品,表现一位古代仕女出游于一片芭蕉林,画面细腻、清雅、恬淡,显示出作者具有一定的工笔画基础。此作品的不足之处是勾线的力度稍有欠缺,色彩的明暗过渡
“双性同体”这一概念,自从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女性写作层面提出以后,就不断引起众多女性主义学者的研究、阐发和论争,其内涵也随之不断增衍,以至于成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性别理
青年文化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极具开放性的概念,关于其具体内容,有的研究者将其划分为表层的具象文化、中层的观念文化和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1]本论文考察的青年文化是以《
期刊
操作系统课程作为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任重道远.教研室将继续展开改革探索,如编写适合我院的实例化操作系统教材、重视和强化实训教学环节等,为不断推动独立学
红军长征后,陈毅率领部分红军战士留在苏区坚持斗争。当时形势十分险恶,党的一些活动经费被换成金条、金块,由几个负责人缠在腰间小心翼翼地保管着。后来打游击时,有些战士不
宗白华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艺术人生美学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度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宗白华学贯中西,用诗般的语言和感性的思维表达着对艺术、人生和美的
方言俗语是人民大众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结构相对稳定的、广泛流传于口头上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它蕴含着朴素的哲理,凝聚着智慧的结晶,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这一表达形式不
“互联网+职业教育”给高职教育的改革带来了契机,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智慧.挖掘互联网+职业教育背景下教学智慧的内涵,并针对高职工科专业的特点,提出影响教学智慧生成的因
生命观是一个人存在于世界上最基本的观念,它包含着对人生的种种思考,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作家来说,理解他的生命观,是深入理解作家作品及其审美表现的关键。本文以生命观为切入点,将生命观分为对自然、对生活、对人性三个部分,探究了汪曾祺独特的生命观及这种生命观在汪曾祺作品中的审美化表现,从而解释汪曾祺在文坛的特殊魅力。本论文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绪论对汪曾祺的创作贡献和现有研究进行分析,从而指出本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