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超声及CT新技术对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及心功能评估的应用价值研究。
方法:收集了本院2008年1月至2009年2月本病患儿38例,健康志愿者18例。(1)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表现,并将两组进行对比分析。(2)经Qlab软件分析所有患者的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并计算16节段和12节段的标准差及最大时间差的绝对值及占平均心动周期的百分比。分析患者整体射血分数及左室的17节段时间-容积曲线图,并与正常组对比。(3)应用心肌应变率成像技术分析左室12节段收缩期及等容舒张期左室心肌的应变率。(4)分析16例行双源CT患者的冠状动脉表现,并与二维超声心动图进行对比。
结果:(1)川崎病患者症状轻重不一,有些患者症状不典型,甚至表现为心血管系统以外的症状。超声心动图显示14例患者冠状动脉扩张,8例患者冠状动脉瘤形成。Simpson法所测射血分数值与正常组相比明显降低,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受损。(2)川崎病组的16节段和12节段的标准差及最大时间差的绝对值及占平均心动周期的百分比升高,12节段组的标准差及最大时间差的绝对值及占平均心动周期的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节段时间-容积曲线排列紊乱、不规则、呈方向不同的波形,到达最小容积的时间较离散。(3)川崎病组左室壁部分节段的收缩期峰值应变率、舒张期应变率低于正常对照组,说明川崎病组存在左室局部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4)16例行双源CT检查的患者中,有8例患者被诊断为冠状动脉瘤形成,8个位于中、远段的冠状动脉瘤超声心动图漏诊。
结论:(1)超声心动图及CT新技术可以早期、敏感的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及判断心功能。(2)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定的16和12节段的标准差及最大时间差的绝对值可作为评价左室心肌收缩同步性的有效指标。(3)应变率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早期预测川崎病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4)双源CT可明确诊断冠状动脉远段的病变,在观察冠状动脉内膜和瘤内血栓方面较超声心动图有明显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