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其伤亡损失之惨重堪称世界之最,对唐山人民既是一次重击也是一次考验,救灾、恢复重建过程中展现唐山人民自强不息、迎难而上的抗逆力。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服务领域不断细化,服务目标更加精准,社会工作者必须运用社会工作专业视角与方法回应服务对象个别化需求,地震亲历者作为一类特殊人群进入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研究视野之中。本研究从抗逆力视角出发,以促进灾难亲历老人个体抗逆力持续性发展为目标,选取两名案主,通过抗逆力实践框架与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综合运用,挖掘与抗震有关的正向事件,重新反思生命意义。笔者基于在地震灾后重建典型社区的实习经历,运用抗逆力实践框架,采用个案工作方法开展社会工作介入服务。本研究可汇总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抗逆力指标测量阶段,运用生活满意度、简短长处、希望倾向、感恩水平量表进行前测,记录案主接受服务前的抗逆力水平;第二阶段,案主问题评估阶段,通过访谈了解到案主存在自我效能感偏低、人际关系弱化、生活满意度低等问题;第三阶段,社会工作介入阶段,结合遭受地震重创、拥有抗震救灾经历的现实情况,挖掘震后体现个人长处的事件以增强案主对自身正向特质的识别,使用ABCDE正向思维锻炼法锻炼案主乐观思维,运用希望干预策略增强案主希望感,利用米勒的感恩练习法培养案主正向感知能力,有针对性地解决灾难亲历老人的个别化问题、促进其个体抗逆力持续性发展,提升幸福感。后测显示在个案工作服务后,案主生命力增强、能够较为乐观看待地震记忆及其对现今生活的影响,希望感也明显提高,生活满意度显著提升。研究结果显示,抗逆力能够提升灾难亲历老人生活幸福感,社会工作服务能够促进抗逆力持续性发展。笔者基于实务过程进行理论思考,运用优势视角与抗逆力实践框架开展服务,必须关注服务对象的各方优势,全力构建抗逆力支持体系,激发社会责任感及社区参与意识,以抗逆力增强带动社区治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