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六经辨证及临床观察分析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六经证候分布情况,研究三阴三阳各经证候与类风湿性关节炎不同病情、病势、病程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关联。方法:本课题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238例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基本病情资料进行收集,包括患者中医四诊的基本信息、病程、年龄、性别,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的实验室指标,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抗体、血沉、C-反应蛋白等,采用六经辨证的方法辨别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证候,获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六经证候分布情况,并采用统计学分析分析探索其六经证候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238例RA患者有15个六经证型出现,其中包含了 6个单经病证型,以及9个六经合病证型。15个六经证型中以单经证候太阴病最多,共56例,占23.5%,其次是少阳病14.7%,少阴病11.8%,少阳太阴合病10.1%,少阳太阴病是六经合病证型中最为常见的证型,共有24例,占10.09%。患者症状表现多而复杂,总结统计RA患者较多出现的症状,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关节疼痛、晨僵、怕冷、关节发热、胃不适、大便烂、四肢冰凉、口苦。舌脉方面,最为常见的舌象是舌质淡嫩苔白,最为常见的脉象是脉细弱。2.统计各经病出现频率,经统计,各经病证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太阴病,占40.3%,其次为少阳病,占33.2%,用黄金分割法计算,40.3%+33.2%>61.8%,可知患者主要辨证分型为太阴病和少阳病。阳明病出现频率最低,占6.7%。3.研究性别、年龄、病程以及RA临床常用的实验室指标ESR、ACCP、RF、CRP和六经证候之间的关系。经分析,在ACCP的数值大小分布上,六经证候之间并无显著差异,说明RA的特异性抗体ACCP并不影响六经证候的形成。而在其余临床指标上,六经证候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些指标可能影响六经证候的形成。结论:本次研究的男女比例为1:3.67,与既往研究基本符合。发病年龄上,41-60岁为RA发病的主要人群。病程在0-5年的病人数量最多。这可能与患者确诊RA后,每次复诊时间逐渐延长等因素有关。患者症状出现最多的依次为关节疼痛、晨僵、怕冷、关节发热、胃不适、大便烂、四肢冰凉、口苦。最为常见的舌象是舌质淡嫩苔白,最为常见的脉象是脉细弱。在六经各经证候分布上,太阴病和少阳病出现频率最高。基本临床资料如年龄、病程和性别等可能影响六经证候的形成。在各证型组实验室指标对比上,炎症指标ESR和和C反应蛋白在各证型之间都有显著差异,说明ESR、CRP的高低可能影响六经证候的形成。RF在各证型之变分布是有显著差异的。说明RF高低影响六经证候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