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明代毕拱辰《韵略汇通》和清代周云炽《韵略新抄便览》、无名氏《增补十五音》、刘尔整《韵助略集》、刘振统《万韵书》等五种韵书中的音韵问题。
五种韵书在编排体制上均按照“韵部”、“韵类”“声类”“声调”四个项目依“韵部——声类——韵类(四呼)——声调”或“韵部——韵类——声类——声调”的顺序安排同音字组,各“韵部”中依照明代新发明的“开齐合撮” 四呼格局排列“韵类”,《 韵略汇通》、《韵略新抄便览》各小韵下注有反切,但其反切多有不能系联或系联结果与其韵类划然而分的格局抵触者,《增补十五音》、《韵助略集》、《万韵书》各小韵下不注反切。我们主要通过分析其韵类的内部结构系统、对立小韵的区别特征来断定各小韵所属韵类。
文章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章至第五章分别对五种韵书的韵系、声类和声调进行考察和描写,参照中古音和北京音的对应关系揭示其特殊的归字现象,并就其间的一些跟音韵、方音相关的特殊现象进行辨析。第六章对前五章里发现的特殊现象和个别讨论的问题进行集中的阐释。
我们发现:五种韵书在编排体制上的主要变革是在入声字的归属和“开齐合撮”四呼格局的调整上,反映出明清汉语北方方音韵类上的变化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方面;从《韵略汇通》到《万韵书》,对入声字的归韵渐次远离传统韵书的框架而归向实际语音。这个新的着眼点对传统韵书“阳声韵 /入声韵”、“阴声韵/入声韵”配合时追求主要元音相同的原则精神或有突破,间有二类仅相近者亦相属为一韵。五种韵书皆承明代兰茂《韵略易通》改编而来,作者均为今属汉语北方方言区的山东人,其韵系、声类、声调的面貌之大体与北京音近似,其特点在于都不同程度地反应出当时山东方言的一些语音现象,从《韵略汇通》到《万韵书》表现出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对方音的关注意识加强,韵书中的表现方音的字音增多;二是音系格局的调整、各韵归字的面貌跟北京话渐次接近。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恰好反映出明清之际北京音对周边方言的影响和影响所及之地方言变化的趋向。
五种韵书的归字还反映出汉语语音演变过程的一些“过渡”性形态,这些形态对于更加充分地解释汉语语音的发展同样具有类型学的价值。本文在各韵书音系的考察描写过程中对这些形态逐一作了提示,并在第六章里作了总的概述。
本文跟既往的研究一个显著的不同,是对五种韵书所收的字全部逐个进行考察,并列出了同音字表,比抽样调查和典型描写多了些驳杂,多遭遇些难解的字音,但这或许可以为治音韵学、方言学的方家提供更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