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棘黄姑鱼(Nibea diacanthus)属石首鱼科的一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具有个头大,生长快,寿命长等特点,食性为肉食,主要捕食其他鱼虾。双棘黄姑鱼肉味鲜美,其鱼鳔可加工制成高级食品鱼胶,具有滋补强身、消炎、补气功效,深受闽、粤等地消费者的青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近些年来,随着捕捞量的增加,野生双棘黄姑鱼资源日渐下降,使得网箱养殖双棘黄姑鱼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然而,目前国内对于双棘黄姑鱼的饲养,主要以投喂冰鲜杂鱼为主,极易导致养殖水体污染,且存在储存困难,饵料系数高,质量不均一等缺点。因此,研制黄姑鱼的配合饲料十分必要,为此本论文以双棘黄姑鱼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蛋白营养需求、能蛋比以及饲料中植物蛋白替代鱼粉的最适比例,为双棘黄姑鱼人工饲料的配制提供营养理论支持。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双棘黄姑鱼幼鱼蛋白质适宜需要量的研究 本实验用不同蛋白梯度的饲料饲喂双棘黄姑鱼幼鱼,以研究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双棘黄姑鱼幼鱼摄食、生长、饲料利用率、体组成及饱食投喂24h内氨氮排泄率等指标的影响。实验饲料以美国白鱼粉为蛋白源、鱼油为脂肪源、木薯淀粉为糖源,配制蛋白水平分别为36%、40%、44%、48%、52%的五种等脂等能配合饲料,用以投喂初始体重为62.85±0.32 g的双棘黄姑鱼,在海水网箱中(1m×1m×1.5m)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鱼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以及蛋白质储积率都随之上升,且在48%饲料蛋白组有最大值(P<0.05)。相反,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上升,鱼体摄食率、肝体比和脏体比指数显著下降(P<0.05)。类似的,鱼体氨氮排泄率与饲料蛋白水平呈负相关,且在48%蛋白水平有最低值(P<0.05)。高蛋白水平饲料组有较高的全鱼及肌肉蛋白含量(P<0.05),且对鱼体肌肉氨基酸含量影响显著,肌肉中总必需氨基酸含量随饲料蛋白水平上升显著增加(P<0.05)。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双棘黄姑鱼的胃蛋白酶、前肠胰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而前肠淀粉酶水平显著下降(P<0.05)。同时,肝脏中谷丙、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上升(P<0.05)。以增重率作为评价指标,用折线模型拟合得出双棘黄姑鱼幼鱼最适蛋白需求量为48.94%。 2.饲料中不同蛋白脂肪水平对双棘黄姑鱼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和体成分等的影响 本实验采用两因素3×3实验设计,研究双棘黄姑鱼幼鱼最适饲料蛋白和脂肪水平。试验设计3个蛋白水平(42%、47%、52%)和3个脂肪水平(7%、11%、15%),共9个膨化饲料处理组。每个处理组饲料随机分配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双棘黄姑鱼(初重12.12±0.23g)。实验结果表明,鱼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末重、能量储集率随着饲料蛋白和脂肪水平增加而显著升高。在蛋白含量52%脂肪含量15%处理组,双棘黄姑鱼增重率达到最高982.5%。饲料效率和摄食率仅受到饲料蛋白水平的显著影响。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储集率受到饲料蛋白及脂肪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并在52%蛋白水平下有相对较低的值。鱼体肥满度和成活率不受饲料处理组影响(P>0.05)。肝体比和脏体比与饲料脂肪水平呈正比关系,但与饲料蛋白水平呈反比(P<0.05)。全鱼和肌肉蛋白含量随饲料蛋白水平升高而升高,但随饲料脂肪水平升高而下降(P<0.05)。全鱼及肌肉脂肪含量与饲料脂肪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全鱼能量和肝脏脂肪含量随着到饲料蛋白和脂肪含量升高而升高(P<0.05)。肝脏粗蛋白含量不受饲料蛋白及脂肪水平的影响。肌肉中总必须氨基酸含量受到饲料蛋白水平的显著影响(P<0.05)。血清总蛋白受到饲料蛋白脂肪水平的显著影响(P<0.05),与此同时,血清总胆固醇与甘油三酯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上升而升高(P<0.05)。饲料中蛋白质水平和脂肪水平对肝脏中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影响显著(P<0.05)。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受饲料蛋白水平的影响显著升高(P<0.05)。根据实验结果综合考虑,双棘黄姑鱼幼鱼最适饲料蛋白水平为47%,脂肪含量为11%,蛋能比为24.99mgkJ-1。 3.双棘黄姑鱼幼鱼对几种植物蛋白原料表观消化率的研究 以白鱼粉为主要蛋白源制成参考饲料,以0.5%的Cr2O3为外源性指示剂,按参考饲料和实验原料70%:30%的比例配制成实验饲料,测定了双棘黄姑鱼幼鱼对白鱼粉、发酵豆粕、豆粕、花生粕、菜籽粕和棉籽粕的表观消化率。实验用双棘黄姑鱼(平均初始体重12.32±0.27g)养殖于室内容积为600L的养殖箱中,每箱放15尾幼鱼,分别以各实验饲料投喂实验鱼4周,采用即时吸移法收集粪便。实验结果表明各原料表观干物质消化率在46.89%至70.98%之间,其中发酵豆粕、豆粕与鱼粉之间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差异。实验原料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在70.47%到91.60%之间,植物蛋白源中发酵豆粕和豆粕的蛋白消化率最高(分别为85.64%和81.91%),但仍显著低于美国白鱼粉蛋白质消化率(91.60%),而棉籽粕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则最低(70.47%)。脂肪的表观消化率在67.05%到92.91%之间,其中棉籽粕最低(67.05%)。总之,双棘黄姑鱼幼鱼对这几种原料的表观消化率存在较大差异,但发酵豆粕与豆粕干物质、蛋白和脂肪消化率均较高,因此,可作为替代双棘黄姑鱼幼鱼饲料中鱼粉的潜在植物性蛋白原料,在实际饲料配制中使用。 4.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双棘黄姑鱼幼鱼生长、消化和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以鱼粉、大豆分离蛋白和发酵豆粕为蛋白源,分别以0%(对照组)、12.5%、25.0%、37.5%和50.0%的发酵豆粕蛋白替代相应的鱼粉蛋白,配制5种等氮(粗蛋白:47%)、等能(总能:19kJ g-1)的实验饲料。每个处理组饲料随机分配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双棘黄姑鱼(初重23.89±0.12g)。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的升高,鱼体摄食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储积率显著下降(P<0.05)。当发酵豆粕替代水平达到37.5%及以上时,摄食率和蛋白质储积率显著低于鱼粉对照组(P<0.05),当发酵豆粕替代水平达到50%时,鱼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及蛋白质效率均显著低于鱼粉对照组(P<0.05)。肝体比和脏体比都随替代水平升高而下降(P<0.05)。饲料发酵豆粕水平对实验鱼的肥满度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双棘黄姑鱼全鱼、肌肉和肝脏水分含量均显著上升(P<0.05),而脂肪含量却显著下降(P<0.05)。全鱼和肌肉蛋白含量随替代水平的升高显著下降(P<0.05),肝脏蛋白含量不受替代水平影响(P>0.05)。摄食不同水平发酵豆粕替代鱼粉的饲料后,双棘黄姑鱼幼鱼胃、前肠、肝胰脏的蛋白酶活性均呈现下降趋势(P<0.05),各替代组之间50%处理组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12.5%发酵豆粕替代组。发酵豆粕替代50%鱼粉蛋白显著降低了双棘黄姑鱼肝脏谷草和谷丙转氨酶活力,而血清中呈相反趋势,随替代水平的上升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逐渐升高(P<0.05)。当发酵豆粕替代水平达到37.5%及以上时,肝脏组织结构受到一定的损伤,然而随替代水平的上升,双棘黄姑鱼肠道组织并没有受到明显损伤。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双棘黄姑鱼肝脏IGF-Ⅰ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肌肉IGF-ⅠmRNA表达水平不受影响(P<0.05)。根据以上结果,在本实验条件下,以增重率作为评价指标,用折线模型拟合得出双棘黄姑鱼幼鱼饲料中发酵豆粕替代鱼粉最适替代量为39.30%。 5.豆粕替代鱼粉对双棘黄姑鱼幼鱼生长、消化和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以鱼粉、大豆分离蛋白和豆粕为蛋白源,分别以0%(对照组)、12.5%、25.0%、37.5%和50.0%的豆粕蛋白替代相应的鱼粉蛋白,配制5种等氮(粗蛋白:47%)、等能(总能:19kJ g-1)的实验饲料。每个处理组饲料随机分配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双棘黄姑鱼(初重23.93±0.09g)。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豆粕水平的升高,鱼体摄食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储积率显著下降(P<0.05)。当豆粕替代水平达到37.5%及以上时,摄食率、增重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储积率显著低于鱼粉对照组(P<0.05),当豆粕替代水平达到50%时,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鱼粉对照组(P<0.05)。肝体比和脏体比都随替代水平升高而下降(P<0.05)。饲料豆粕水平对实验鱼的肥满度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双棘黄姑鱼全鱼和肝脏水分含量显著上升(P<0.05),而全鱼、肌肉和肝脏脂肪含量却显著下降(P<0.05)。全鱼和肌肉蛋白含量随替代水平的升高显著下降(P<0.05),肝脏蛋白含量不受替代水平影响(P>0.05)。摄食不同水平豆粕替代鱼粉的饲料后,双棘黄姑鱼幼鱼胃、前肠、肝胰脏的蛋白酶活性均呈现下降趋势(P<0.05),各替代组之间50%处理组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12.5%豆粕替代组;摄食不同替代水平饲料后,前肠和肝胰脏脂肪酶活性随着饲料替代水平的增加显著下降,37.5%和50%豆粕替代组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豆粕替代37.5%鱼粉蛋白显著降低了双棘黄姑鱼肝脏谷草和谷丙转氨酶活力(P<0.05),而血清中呈相反趋势,随替代水平的上升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逐渐升高(P<0.05)。当豆粕替代水平达到37.5%时,肝脏组织结构受到一定的损伤,当豆粕替代水平达到50%时,肝脏组织受到严重损伤,部分肝细胞破裂,出现炎症反应。饲料豆粕替代水平同样对双棘黄姑鱼肠道组织产生了显著影响,37.5%和50%豆粕替代组,肠道绒毛出现了明显的弯曲,畸形,小肠绒毛受到严重机械系损伤。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双棘黄姑鱼肝脏IGF-Ⅰ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肌肉IGF-ⅠmRNA表达水平不受影响(P<0.05)。根据以上结果,在本实验条件下,以增重率作为评价指标,用折线模型拟合得出双棘黄姑鱼幼鱼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最适替代量为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