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结直肠癌(CRC)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在内的综合治疗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治疗效果仍不理想。随着研究的深入,肿瘤微环境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几年关于肿瘤微环境中自主神经的研究成为了一个“热点”。早期的研究表明,在前列腺癌、胰腺癌及头颈部肿瘤等多种肿瘤中,出现肿瘤嗜神经浸润(PNI)往往提示预后不良。随后的研究证实,在肿瘤微环境中存在神经新生,且新生神经较多的肿瘤患者预后较差。既往常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不加区分地进行研究,由于两种神经的功能相差巨大,所以,难以准确地判断自主神经在结直肠癌中的意义。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肿瘤微环境中的自主神经含量,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目的:探讨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在人结直肠癌中的分布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1 以TH作为交感神经的标志物,以VAChT作为副交感神经的标志物。通过免疫组化法(IHC)检测52例结直肠癌患者肿瘤微环境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2 评估自主神经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分析自主神经与结直肠癌患者生存之间的关系。结果:1 临床病理特征60例患者经电话回访,52例均获得生存资料,随访率86.7%。随访患者中死亡14人,死亡原因均为术后肿瘤远处转移(肺转移7例,骨转移3例,多发转移4例),总生存率为73.08%。结肠癌15例,直肠癌37例。男性27例,女性25例。≤60岁28例,>60岁24例。Ⅰ期9例,Ⅱ期20例,Ⅲ期23例。T1 1例,T2 10例,T3 22例,T4 19例。淋巴结转移阴性29例,淋巴结转移阳性23例。术前血小板正常(100-300×10~9/L)30例,增高(>300×10~9/L)22例。术前CEA正常(1-5ng/ml)34例,增高(>5ng/ml)18例。2 肿瘤微环境中自主神经的分布情况交感神经阴性25例,交感神经阳性27例。副交感神经阴性21例,副交感神经阳性31例。交感神经多分布于邻近肿瘤细胞的间质内,副交感神经大多分布于肿瘤周边,此外在肿瘤三级淋巴组织周边及血管周边亦可以发现副交感神经。3 交感神经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交感神经与肿瘤部位、年龄、性别、T分期、TNM分期、血小板数量、CEA水平无关,交感神经阳性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低于交感神经阴性患者(34.78%vs65.52%,P=0.028)。肿瘤微环境中交感神经阳性者的患者预后优于交感神经阴性的患者(85.16%vs60.00%,P=0.041)。4副交感神经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副交感神经与年龄、T分期、TNM分期及血小板有关,年龄>60的病人副交感神经阳性率高于年龄≤60的病人(83.33%vs39.29%,P=0.001)。随着T分期的增高,副交感神经阳性率逐渐升高(T1 0%;T2 30.00%;T3 59.09%;T4 78.95%,P=0.045)。随着TNM分期的增高,副交感神经阳性率逐渐升高(Ⅰ期11.11%;Ⅱ期65.00%;Ⅲ期73.91%,P=0.004)。血小板增多的病人副交感神经阳性率高于血小板正常的病人(77.27%vs46.67%,P=0.026)。副交感神经阳性的患者预后略差于副交感神经阴性的患者,但无统计学差异(67.74%vs80.95%,P=0.323)。结论:1在人结直肠癌中存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2交感神经多见于肿瘤早期,提示预后较好;副交感神经多见于肿瘤晚期,与年龄、T分期、TNM分期及血小板有关,提示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