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根本,人们于劳作田野之上为更好的生存而聚居产生了农村聚落。成都平原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其拥有发达的农业文化,其上的农村聚落随农村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化沉淀出自身独特的本土特征,这一本土特征是成都平原农村社会居住文化的结晶。成都自成为国家首批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后,新农村发展使农村社会与经济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居住观念与营造技术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一变化之中,成都平原农村聚落本土性正在逐渐被破坏瓦解,现代文化的冲击使新农村聚落中的本土地域表达呈现无序化、参差不齐化的现象。由此可知新时期下,对成都平原农村聚落本土性建设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首先描述了成都平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在此地域背景下将成都平原农村聚落本土性的发展分为了古代时期中的远古至西晋、东晋至南宋、元代至近代三个时代阶段,以及新时期下行列式、微型场镇式、小组生微式三个模式阶段。对本土性的每一个阶段进行图示说明,构建其发展轨迹,并对古、新时期中本土性的演变现象与动因进行分析总结,这对聚落本土性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次,论文通过大量的实地村落调研以及相关文献资料,从平原上人的视角出发,以生态、形态、情态、意态四个居住观念来分别深入描写成都平原农村聚落本土性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精神情感和文化理念中的表达要素,具象出此本土性所包含的整体特质内容。再者,论文以宏观的对比分析总结出当下成都平原农村聚落本土性的建设与本土环境的新形态融合程度,探究成都平原农村聚落本土性发展中的不同优劣现象,以及其影响要素的构成与变化趋势,为新时期本土性的建设探讨做出宏观方向上的指引。最后,在上述研究内容成果基础之上,论文归纳提出当下成都平原农村聚落新时期本土性的营建原则及其具体设计策略的建议,探讨聚落本土性由实体表层机制到精神文化内涵以及未来延续上的可能性营建手法,将论文的研究成果落实到现实意义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