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村聚落本土性的成都平原新农村设计策略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a20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根本,人们于劳作田野之上为更好的生存而聚居产生了农村聚落。成都平原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其拥有发达的农业文化,其上的农村聚落随农村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化沉淀出自身独特的本土特征,这一本土特征是成都平原农村社会居住文化的结晶。成都自成为国家首批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后,新农村发展使农村社会与经济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居住观念与营造技术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一变化之中,成都平原农村聚落本土性正在逐渐被破坏瓦解,现代文化的冲击使新农村聚落中的本土地域表达呈现无序化、参差不齐化的现象。由此可知新时期下,对成都平原农村聚落本土性建设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首先描述了成都平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在此地域背景下将成都平原农村聚落本土性的发展分为了古代时期中的远古至西晋、东晋至南宋、元代至近代三个时代阶段,以及新时期下行列式、微型场镇式、小组生微式三个模式阶段。对本土性的每一个阶段进行图示说明,构建其发展轨迹,并对古、新时期中本土性的演变现象与动因进行分析总结,这对聚落本土性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次,论文通过大量的实地村落调研以及相关文献资料,从平原上人的视角出发,以生态、形态、情态、意态四个居住观念来分别深入描写成都平原农村聚落本土性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精神情感和文化理念中的表达要素,具象出此本土性所包含的整体特质内容。再者,论文以宏观的对比分析总结出当下成都平原农村聚落本土性的建设与本土环境的新形态融合程度,探究成都平原农村聚落本土性发展中的不同优劣现象,以及其影响要素的构成与变化趋势,为新时期本土性的建设探讨做出宏观方向上的指引。最后,在上述研究内容成果基础之上,论文归纳提出当下成都平原农村聚落新时期本土性的营建原则及其具体设计策略的建议,探讨聚落本土性由实体表层机制到精神文化内涵以及未来延续上的可能性营建手法,将论文的研究成果落实到现实意义上来。
其他文献
商场空间是典型的非声学空间,声环境复杂。现代商业与建筑的发展,赋予声环境更丰富的内涵,声环境品质被越来越多地关注和研究,相关的研究虽被提及,但深入细致的研究尚有较大空间。
妹岛和世是当今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日本著名女建筑师之一。日本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等都对其建筑思想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她的创作思想还深受艺术界和多位建筑大师的启
“十次小组”是上世纪中叶出现的具有革命气质与实践追求的团体。该团体由来自不同国家富有理想的年轻建筑师与规划师组成。他们大部分为CIAM成员,却义因为革命性与批判式的理
居住小区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场所,小区环境是否舒适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品质的好坏。对居住环境质量进行评判,视觉感知和听觉感知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目前有研究通过实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以来,人们对既有建筑的能耗和性能问题越来越重视。建筑主管部门制定政策分阶段分片区实现节能目标,对既有建筑采取“穿衣戴帽”
本文在生态城市的建设背景下,总结了城市、居住区、住宅发展的一些设计思潮,提出了紧凑型居住模式,实践并结合中国特有的国情,加以对天津及周边地区紧凑居住模式的调研研究,力求总
成都市作为我国第一个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自城乡一体化建设以来,新农村建设欣欣向荣,“茂林修竹、小桥流水”的林盘格局正在悄然发生演变。在新形势下,对农村聚落空间的研究
古典人居环境承载着一定的时期、地域内人与环境(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集中地体现了各地人民生活方式、生产需要、习俗信仰、经济能力、民族爱好和审美观念等,结合本地自然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