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空间形态对教育实践有着深刻影响,幼儿教育经历了由家庭(第一空间)到幼儿园(第二空间),再到家园携手共建教育第三空间的空间位移。亲子共育小组是家园共育的第三空间,它以家长或幼儿园为主导,依托班级、社区和幼儿园为平台,围绕着一定目标通过不同形式的系列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在这一空间中教师、家长、儿童可以跨越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中相对固着的角色身份,互为教育者与学习者,从而带来更多元的互动,创生更多元的学习体验。这对于幼儿、教师、家长的成长,以及家园共育品质的提升都有着积极意义。 亲子共育小组根据组建主体可分为以教师为主导的亲子共育小组和以家长为主导的亲子共育小组;根据参与范围可以分为班级亲子共育小组、全园性亲子共育小组和社区亲子共育小组。本研究选取了三个不同类型的亲子共育小组作为个案研究对象。探究了不同亲子共育小组的创建策略、实践特点与成效,并分析了亲子共育小组的第三空间特性及其建构提出了有益建议。研究主要运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访谈、观察、录音录影等方式进行资料收集,对个案小组的资料进行分类编码与分析。 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第一,亲子共育小组的建构与实践有助提升家园共育质量;第二,亲子共育小组活动的开展促进参与者的共同成长;第三,家园社区共同影响亲子共育小组的建构与实践;第四,亲子共育小组是家园共育第三空间的实体形态。依据上述的研究结论,研究者对家园共育第三空间的建构及未来研究者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