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肿瘤细胞抗死亡特性的发现,尤其是发现抗细胞凋亡是肿瘤发生及耐药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许多新的肿瘤治疗方法都集中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与克服肿瘤细胞的耐药性上。本研究通过观察孤啡肽(OFQ)对体外培养的白血病K562与K562/ADM细胞株细胞生长增殖、凋亡的影响及表达Fas/FasL的变化,探讨OFQ与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关系及初步探讨孤啡肽对人白血病K562/ADM细胞阿霉素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其逆转耐药的作用机制。同时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多发性骨髓瘤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恶性血液病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应用MTT观察了OFQ对白血病K562与K562/ADM细胞株生长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等技术检测了OFQ对白血病K562与K562/ADM细胞株的诱导凋亡作用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K562/ADM细胞株逆转耐药前后的P-gp、ADM浓度和Ca2+浓度的变化;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并结合临床指标进行恶性血液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结果:①孤啡肽对于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在10-9mol·L-1孤啡肽对K562细胞作用96 h抑制率最高,72 h后10-7、10-9、10-12mol·L-1三个浓度上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P<0.05)。②经FCM检测发现10-7、10-8、10-9 mol·L-1的孤啡肽作用72 h后,出现明显的凋亡峰,凋亡率分别为22.8%、23.8%、26.5%,且G0/G1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③OFQ可逆转K562/ADM细胞的耐药性,耐药细胞的IC50分别为93.3±0.14μg·ml-1、46.99±0.25μg·ml-1、35.31±0.26μg·ml-1,ADM与非细胞毒性剂量的OFQ(10-7 mol·L-1)共同作用24 h、48 h、72 h,耐药细胞的IC50分别降低为70.04±0.19μg·ml-1、33.21±0.27μg·ml-1、23.11±0.29μg·ml-1,其逆转倍数为1.33倍、1.42倍、1.53倍。④K562细胞P-gp的表达率为1.28%,K562/ADM细胞P-gp的表达率为98.23%。经不同浓度的OFQ处理细胞48 h后,K562/ADM细胞P-gp的表达率降低,呈明显的量效关系。⑤K562/ADM细胞对ADM的蓄积能力增强(P<0.01),随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内ADM的平均荧光强度增强,呈时间依赖性。⑥MM患者的FISH研究结果显示:75%(12/16)有染色体异常,其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IgH重排69%(11/16),13q缺失50%(8/16),其中RB1 38%(6/16),D13S319 25%(4/16),1q21扩增38%(6/16),P53缺失0。其中三种或三种以上染色体异常的有5/12(42%)。4例(25%)两种染色体异常的患者中,3例为13q缺失和IGH重排,1例为1q21扩增和IGH重排。单独1q21缺失患者1例(7%),未检出p53异位患者。⑦CLL患者的FISH研究结果显示:9例患者均存在至少一种分子遗传学异常,仅1例正常。2例BinetB期患者仅1例存在基因位点的异常。8例BinetC期患者二例染色体核型异常,7例存在不同基因位点的缺失,1例存在基因位点的扩增,其中2例存在纯合缺失。结论:①孤啡肽在体外可抑制K562细胞与K562/ADM细胞的生长,且存在时效、量效性。②孤啡肽可诱导K562细胞的凋亡。③孤啡肽可部分逆转K562/ADM细胞对ADM的耐药性,提高ADM的敏感性。④孤啡肽可降低P-gp的表达,抑制药物外排泵,从而提高了细胞内ADM的浓度,增强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⑤孤啡肽可使K562/ADM细胞Fas、FasL的表达增高,可通过Fas/FasL途径直接诱导凋亡,从而逆转白血病耐药。⑥IGH重排发生在MM早期且发生率最高,与高水平的β2微球蛋白有显著相关性,为不良预后因素;1q21重排一般发生在疾病进展阶段;13q缺失在MM染色体异常中占第二位,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13q缺失发生范围很广,也作为一项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1q21扩增不是MM最初的生物学改变,而是在骨髓瘤疾病进展中出现的第二阶段的表现,与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进展是否相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⑦del(13q14)异常是CLL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del(ATM)和del(17p13.1)异常多提示预后较差。+12异常同时伴有多种基因位点异常的CLL患者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