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管治疗术是治疗牙髓疾病和根尖周疾病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而对根管解剖形态的认识是确保根管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根管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根管内外解剖形态的认识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解剖形态变异较大,出现根面凹陷、分叉、沟裂的发生率较高,这些根面解剖结构对根管形态有较大的影响。有学者认为,下颌第一前磨牙根面解剖结构与根管形态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熟悉和掌握下颌第一前磨牙根面解剖结构与根管形态之间的关系是更好的完成该牙治疗的关键。本研究主要通过显微CT技术对离体下颌第一前磨牙进行扫描与三维重建,从而观察和分析牙根面解剖结构与根管形态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本研究结果如下:1.在127颗下颌第一前磨牙中,共发现52颗(40.9%)含根面沟。其中,86颗I型根管中,15颗(17.4%)含根面沟;2颗III型根管中,1颗(50%)含根面沟;27颗V型根管中,25颗(92.6%)含根面沟;1颗VII根管中,1颗含根面沟(100%);11颗其他型根管中,10颗(90.9%)含根面沟。经统计分析,多根管及复杂型根管根面沟发生率明显高于单根管(P<0.05)。2.通过对标本的观察,52颗含有根面沟的样本中共发现56个根面沟,其中有4颗含有两个根面沟,75%(42/56)的根面沟都位于近中根面,8.9%(5/56)位于远中根面,12.5%(7/56)位于舌侧根面,3.6%(2/56)位于颊侧根面。通过对根面沟长度和深度测量得出,V型根管和其他型根管的根面沟深度与长度都明显大于I型根管(P<0.05)。注:因III型和VII型根管仅一例,没有列入到统计分析中。3.含有根面沟的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峡区的发生率为44.2%(23/52),峡区起始点距根尖的距离分别为7.29±1.38 mm与4.93±2.04 mm,约占根长的1/5,均位于根面沟范围内。峡区沟侧根管壁明显薄于对侧壁(P<0.05),且沟侧壁厚度与根面沟深度间成高度负相关(r=-0.648~-0.988,P<0.05)。峡区形状为扁圆形(FF=0.48±0.11),且与根面沟深度间成高度负相关(r=-0.617~-0.994,P<0.05)。4.在对根面沟与复杂型根管间关系的研究中发现,根面沟的存在位置与根管形态产生变异的位置高度吻合,进一步确定了近远中根面沟与主根管颊舌向形成分支有关,而颊舌侧根面沟的存在则与根管近远中向形成分支有关。总而言之,本实验通过对根管分型与根面沟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在多根管及复杂型根管中根面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在单根管中,并且根面沟的长度和深度也明显大于后者。换言之,根面沟的形态与根管形态密切相关。其次,通过对根面沟深度与根管形状和根管壁厚度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根面沟的存在对峡区根管壁厚度与峡区的根管形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根面沟深度与后两者之间成高度负相关。然而,根面沟深度与峡区根管形状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根面沟与根管分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而我们对根面沟与复杂型根管间关系的研究,则进一步确定了根面沟与根管分叉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