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资本深化进程中的竞争力提升问题研究——以广东为例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17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先行工业化国家的一般经验,资本深化能够对制造业产业素质和经济绩效产生正的贡献率,但统计数据却表明中国制造业出现了低效益的资本增密现象,主要表现为资本深化进程中资本要素边际收益的过快下降、劳动要素边际收益的提升阻滞,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明显下滑。资本深化的本质是产业生产要素相对密度的演变,资本深化的经济绩效在于要素生产效率的充分发挥和持续提升,既然资本深化与生产要素密切相关,那么从以研究“要素利用效率与配置效率”为主要内涵的产业竞争力视角重新审视资本深化的演进规律就是可行的。 从要素生产效率这一产业竞争力的表现层指标来看,制造业资本深化进程中的竞争力提升趋势不显著,甚至有下滑迹象。对要素边际收益递增现象的深入解读有助于我们将研究视角从作为产业竞争力表象的要素生产率向体现产业竞争力本质的四种基本能力(即产业技术进步能力、产业要素引斥能力、产业组织成长能力和产业空间聚散能力)过渡。我们将“反应灵敏度”引入测评过程,采取一种本质的、长期的、动态的研究角度刻画资本深化进程中的产业竞争能力,研究发现:在制造业资本深化进程中没有出现技术进步能力提升的明显迹象,这一结论与林毅夫关于“在赶超战略下,低效益资本增密进程中的产业技术进步速度低于潜在速度”的结论相符,另外,本文对其它三种产业基本能力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发现:目前产业基于成本因素适时地吸纳和排斥部分劳动要素的能力相对较强,但在资本要素方面这一能力还相当薄弱;另外,从生产要素流向上来看,资本深化进程体现为资本要素向高效率优势企业、高效率优势区域的汇集,但从要素流动对要素比较生产率的反应速度来看,资本要素的配置能力相对较弱,而劳动要素在产业间、区域间的配置能力相对较强,总体来说,产业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具备一定的成长能力,正向经济资源得以最有效配置的最优化状态不断逼近。 涉外经济活动中的技术溢出与扩散、资本资源流向研发用途的规模与速度,从研发投入到研发产出过程中的效率损失是决定资本深化进程中产业技术进步能力的关键;人为创造“禀赋优势”的宏观环境、生产要素流动面临的沉没成本、交易成本、制度成本和转移成本是决定产业要素引斥能力的关键;纵向规模扩张所带来的规模不经济、不相关多元化导致的经营风险激增、产业组织结构演进的模块化趋势以及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成长机遇是影响产业组织成长能力的关键;另外,产业(资本)向高效率区域的集聚速度、集聚效益和集聚风险,以及后进地区制度效率瓶颈的长期性是决定产业空间聚散能力的关键。要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企业、产业和产业集群作为要素使用主体的生产效率,从要素流动能力和产业进退壁垒这两个核心层面开始逐步提升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保证高效率的要素利用主体及时获取所需的市场化要素,这样才能达到保证资本深化的经济绩效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最终目的。
其他文献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其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系统,可以实现区域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