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业发展适应性是指学生根据学习及学校环境的需要,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进行自我调整,从而获得较好学习效果、良好的综合评价、较高的教育价值感体验的行为过程。现有研究表明,我国高校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在学业发展适应性方面存在问题,而少数民族大学生表现更为明显。其中“民考汉”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大学生和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文化等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且他们拥有不同的语言、教育背景,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在他们在适应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影响其学业发展。因此对“民考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发展适应性予以关注,不仅能够促进“民考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发展,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而且有利于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支撑。本文从实证角度出发,以学业发展适应性为研究主线,围绕“民考汉”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发展适应现状以及影响学业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研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调查研究,阐述“民考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发展现状,分析影响其学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提高“民考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发展适应能力。本研究在参考目前已有研究、问卷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需要与前期数据,自编了“民考汉”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发展适应性调查问卷,首先,通过对随机抽取的76名“民考汉”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其学业发展适应现状;其次,通过对“民考汉”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其学业发展适应性的影响因素,最终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总体上“民考汉”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发展适应状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2.“民考汉”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发展适应状况在学习态度、教学模式以及汉语学习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民考汉”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发展适应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学习环境、思维方式、人际关系、汉语水平、基础教育、学习方法等方面,此外,家庭经济、考试形式等对其学业发展适应性也有一定的影响。4.根据研究结果以及对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提高“民考汉”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发展适应能力的对策建议,政府应坚持民族因素与地区因素相结合,着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大力改善预科教育管理;学校应坚持“以生为本”理念,积极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努力营造融洽的班级氛围;教师应坚持因材施教,坚持差异性原则;学生应理性对待“他文化”,积极寻求适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