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Hf含量地质样品中Lu-Hf同位素化学分离方法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xiaog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Lu-Hf同位素体系与其他常用的定年体系(如Rb-Sr, Sm-Nd等)相比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抗热扰动性,而且Lu的半衰期介于其他短半衰期体系(U-Th-Pb)和长半衰期体系之间,因此Lu-Hf同位素体系既可以解决古老地质体的形成时间、壳幔分异和地壳增生演化等早期年代学问题,也可以研究年轻造山运动的年代学问题。然而Lu-Hf同位素体系在地质上的广泛应用主要受限于Hf同位素的质谱分析测定技术的发展。目前获得Lu-Hf同位素组成有两种方法,一是采用激光剥蚀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MC-ICPMS)原位分析高Hf含量的地质样品(如锆石、斜锆石等矿物)的Lu-Hf同位素,能够获得锆石内部Hf同位素的空间变化信息,但对低Hf含量的样品如幔源玄武岩、榴辉岩等,其中的锆石颗粒又少又小,该方法则无能为力;二是采用传统的化学方法,将样品溶解后通过离子色谱法等化学分离手段得到浓缩、纯净的Lu、Hf组分,用MC-ICPMS进行测定,该方法对高、低含量的样品都非常有效。已有的Hf同位素分离方法回收率均偏低,尤其Lu-Hf同位素分离方法尚未完善,特别是较低Lu、Hf含量的矿物对于Lu-Hf丰代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并发展一种稳定的且适用于低Hf含量地质样品中Lu-Hf化学分离技术显得非常有必要。目前我校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u-Hf同位素化学分离方法尽管速度较快,但不够稳定且回收率偏低(<60%)。因此本研究选择改进Lu-Hf同位素分离方法,旨在提高本实验室的Lu-Hf回收率,并解决低Hf含量地质样品中的Lu-Hf分离及其年代学问题。本研究对Connelly (2006)的Lu-Hf分离方法进行反复验证和改进,用酸溶法溶样,在溶样后期加入硼酸,与剩余的HF酸反应以破坏氟化物沉淀,从而避免了使用有毒性的高氯酸(HClO4)来驱赶剩余的HF酸。Lu-Hf分离用阳离子交换色谱法和提取色谱法结合。经过数次实验,Hf的回收率可以提高到90%以上,但Lu的回收率仍然不够稳定(30-60%),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成功开发了离子交换树脂和特效树脂相结合的两阶段高效快速分离Hf同位素的方法,并用此方法多次分离玄武岩国际标样(BHVO-2、BCR-2),回收率均在90%以上,用MC-ICPMS进行Hf同位素测定,分析结果与参考值在误差范围内吻合,对辽西北票地区义县组埃达克岩和兴隆沟组埃达克岩Hf同位素的分析研究为这两地区火山岩成因也补充了证据。分离过程中使用低浓度HNO3代替H2O2来淋洗Ti可以大大延长了离子交换树脂的使用寿命,同时采用低浓度H3BO3和过剩的HF反应,而避免了使用有剧毒的HClO4酸来驱赶HF。本研究对Lu-Hf同位素分离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大别造山带是三叠纪华南华北陆块陆-陆俯冲碰撞之下所形成的造山带,碰撞后早白垩世时期发育有强烈的岩浆作用。侵位于宿松群高压变质岩石中的大量中-基性脉岩,是认识大陆板块
新康猫金矿床位于秦岭造山带西部的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阿坝地块南部与北~东向龙门山推覆构造接壤地带的活动带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微细浸染型金矿,所以该矿床具有卡林型金矿的
金川铜镍矿自1958年被发现以来,已经开采了半个世纪,高品位、易采选的矿石已大部分采完,急需寻找新的资源维持。通过对金川南延地区岩石地球化学、高精度磁测、大功率瞬变电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