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利多卡因局部浸润复合异丙酚或单用异丙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的效果,探讨利多卡因局部浸润在宫颈锥切手术中的作用。方法择期行宫颈锥切手术患者50例,年龄25~55岁,体重45~70kg,体重指数21~25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设计分为2组(n=25):复合利多卡因局麻组(LP组)宫颈周围阻滞浸润20ml1%利多卡因(内含1:40万肾上腺素),对照组(P组)宫颈周围阻滞浸润20ml生理盐水(内含1:40万肾上腺素)。所有患者在麻醉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g,东莨菪碱0.3mg,入室后连接监护仪,监测ECG、NBP、RR、SpO2及BIS。在手术开始前6min分两次静注芬太尼1μg/kg,手术开始前3min启动异丙酚靶控输注,起始浓度为3μg/ml,依据OAA/S镇静评分,宫颈松弛度调整异丙酚的靶浓度(每次0.3μg/ml),维持OAA/S镇静评分在2分,病人无体动反应。手术结束前5min停止靶控输注。手术全程保持患者自主呼吸,面罩吸氧(氧流量3L/min),如出现呼吸抑制(舌后坠阻塞通气道或呼吸频率小于10次/分,SpO2小于95),则给予托下颌、放通气道改善通气或面罩加压通气至SpO2大于95。于麻醉诱导前即刻(T0)、手术开始(T1)、手术10min(T2)、手术20min(T3)、手术结束(T4)、呼之睁眼(T5)以及离室(T6)记录HR、SBP、DBP、MAP、RR、SpO2、BIS和TCI泵显示的异丙酚效应室浓度,同时记录手术时间、药物用量、苏醒的时间(停止静脉输注异丙酚至呼之睁眼,OAA/S3分)、离室的时间(停止静脉输注异丙酚至定向恢复,能准确回答问话,OAA/S4分)以及呼吸抑制的例数。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各项指标基础值、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中LP组BIS高于P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抑制的发生率LP组显著低于P组(P<0.01),手术条件更为满意。诱导后两组患者SBP、DBP、MAP在T1降至最低(P<0.01)。术中各时间点(T2-T4),P组HR较基础值和LP组均明显增快(P<0.05或P<0.01),P组SBP、MAP变化幅度在T2、T4明显高于LP组(P<0.05)。术后(T5、T6),LP组患者SBP、DBP及MAP接近基础值(P>0.05),而P组明显高于基础值(P<0.05或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LP组的苏醒时间和离室时间明显短于P组(P<0.01)。术中各时间点和苏醒时(T2-T1)异丙酚效应室浓度P组显著高于LP组(P<0.01),P组异丙酚用量也明显高于LP组(P<0.01)。结论宫颈锥切手术中,在宫颈周围阻滞浸润利多卡因,可降低靶控输注异丙酚效应室浓度,从而使用药量减少,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呼吸抑制的发生率降低,苏醒及离室时间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