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史上共出现四次翻译高潮,而当前的中国正处在第四次翻译高潮的顶峰。发扬文化,推介中国,把中国的语言习惯、历史传统、习俗信仰、地域风貌介绍到西方,翻译起着不可或缺的媒介作用。又因东西方上述诸因素的差异性,汉英翻译障碍重重,任道重远。互文性理论的引入,让东西学者眼前一亮,从而成为翻译研究领域一个介入晚,关联性强,价值高的崭新话题。互文性理论是从符号学得到启发,从西方哲学社会孳乳而生的文本理论,起初主要用于文学批评领域,因其与翻译学之间相互渗透、不可小觑的内在联系,对翻译学研究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某种意义来说,翻译过程中需要有效处理文本中字、词、句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相互指涉的文化因缘,因此翻译本身就是互文性活动。本文首先回顾了互文性翻译及《围城》翻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然后从翻译实质、译者观、读者观、翻译过程转向多角度阐释论证互文性理论对翻译研究的理论价值。继而以《围城》翻译为个案,具体对跨文化翻译中的互文现象进行深层次实践解读。参考以往的相关研究,又跨越以往单纯的源文本与源语其它文本互文符号翻译研究的界限,对翻译中多类互文现象进行探讨,重点分析其翻译过程。最后,根据文内互文和文外互文的分类,分析互文链断裂后的翻译误读情况。文章层层相扣,意在佐证恰当处理互文现象,对高质高效完成翻译工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