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约80余种,根据其来源和作用机制可分为抗代谢药物、放射增敏剂、激素类药物、免疫调节剂、纺锤体有丝分裂抑制剂以及DNA靶向药物等类型。其中DNA靶向药物一般又分为烷化剂、DNA沟区结合剂及其嵌入剂。DNA嵌入剂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引起基因移码突变,使复制DNA链上增添或缺失碱基,造成遗传密码转录和翻译错误,从而表现出抗肿瘤的活性。例如,蒽环类药物就是典型的DNA嵌入剂,而吖啶类化合物为蒽的氮杂衍生物,相当于蒽的10位的碳原子被氮原子所取代。因此,这些化合物也属于DNA嵌入剂。在9-氨基吖啶的衍生物研究中,发现安吖啶、4-(9-氨基吖啶)甲基苯胺等化合物均显示出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安吖啶已用于临床治疗。二氨基吖啶(普罗黄素)的衍生物1′,1″-(吖啶-3,6-二烃基)-3′,3″-二烷基双脲通过嵌入DNA发挥其抗肿瘤作用。而2,6-二(氨基苯亚甲基)环烷酮类化合物与二氨基吖啶具有相似的构型,尚未见其药效方面的报道。另外,2,6-二(苯亚甲基)环己酮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为此,本文拟开展对2,6-二(氨基苯亚甲基)环烷酮类化合物的研究与开发,去寻找新型高效低毒的DNA靶向抗肿瘤新药,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以芳香醛和环烷酮为原料,在离子液体[bmim][BF4]中通过三氯化铟催化制得2,6-二(硝基苯亚甲基)环烷酮类化合物,再经铁粉还原得到2,6-二(氨基苯亚甲基)环烷酮类化合物。其中考察了反应条件、产物的产率和纯度等因素。此合成路线具有操作方便、条件温和、产品易于纯化等优点。共设计合成了九个2,6-二(氨基苯亚甲基)环烷酮类化合物,其中六个为新化合物。所合成的化合物结构均通过IR、MS、1H NMR和HRMS等确证。在体外抗肿瘤作用试验中,采用MTT方法评价了其中六个2,6-二(氨基苯亚甲基)环烷酮类化合物对非实体瘤(人白血病细胞系K562)和实体瘤(人肺癌细胞系A549和人肝癌细胞系QGY-7701)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所试的2,6-二(氨基苯亚甲基)环烷酮类化合物均有较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2g(2,6-二(4-氨基苯亚甲基)-4-甲基环己酮)的活性最强,对K562、A549和QGY-7701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2.22μg/ml、6.67μg/ml、5.77μg/ml。经初步构效关系分析研究表明:在环烷酮的4位上引入供电子基团如-CH3时可以明显增强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在苯环上引入具有吸电子诱导效应的卤素原子如-Cl时普遍降低了抗肿瘤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