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尝试从三维视角下观察和分析中国传统绘画,探讨它的现状和走向,寻找生活和艺术在表现形式和审美情感的契合点,对于丰富绘画语言,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及当代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绘画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指出:中国传统绘画和世界上其它艺术一样,都是在客观存在现实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与西方绘画相比较,中国画被认为是一种平面的艺术,但这并不与它的视觉三维性相悖。中国传统绘画是一种没有严格解剖学和透视学约束下的更为自由的表现形式。中国绘画的发展与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审美观和整部文明史是分不开的,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哲学、自然科学、地域、传统观念等有着密切联系。中国画是在古老的老庄哲学“天人合一”的基础上产生的,讲究含蓄蕴藉,平淡天真,虚无阴柔。随着佛教的传入,“禅境”和“意境”被引入绘画,空灵玄远成了绘画的美学思想。这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绘画风格,揭示了中国画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在这种精神的引导之下,中国画对三维空间的表现变得较为含蓄,通常表现三维空间的形式有虚实、开合、计白当黑等。中国艺术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中国传统绘画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源泉。从远古图腾艺术的萌发,到唐宋时期我国绘画艺术的辉煌,无不体现中国绘画的深厚魅力。然而,唐宋以后的停滞和衰微,明显是思想的偏执、保守所致。随着西方绘画、科学的解剖学和透视学的传入,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波,影响了中国画坛,也丰富了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因此,立足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有选择的借鉴西方绘画中精华,是中国画发展的重要途径。不可回避,近年来中国传统绘画走向衰微,因此,分析发展停滞之由,寻找新的发展方向,成为当前迫在眉捷的问题。本文正是针对这一现实提出的,希望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抛砖引玉作用。本文尝试对建构中国绘画艺术的造型进行初步摸索。相信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意象三维,并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探求我们现在对造型认识的偏差,找寻适合自己的创造活动中的可借鉴因素。同时,希望研究中国绘画的先辈给予帮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