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敬容诗文中的“自我投射”研究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ng8042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40年代的聚集合流到80年代初正式以流派的身份重新活跃于学界,“九叶诗派”作为整体逐渐被学界认可和熟知。流派研究的热潮中,存在个案研究相对匮乏且失衡的问题。陈敬容作为“九叶”之“一叶”,在流派研究的荫蔽下,其诗文个性有待继续深入研究。“自我”乃是陈敬容一生所寻又在诗文中忠实呈现的一个重要方面,讨论其诗文中的“自我投射”,不仅能够丰富学界对陈敬容诗文个性的认知,而且还能延展对“九叶诗派”共性内涵的探索。陈敬容是“自觉的现代主义追求者”,一生执着于对自我的探寻和发掘。论文以新见史料为基点,更为清晰地勾勒女诗人所经历的三次重要“出走”,指出其每一次出走都伴随着一次情感经历,且最终指向破灭的特征。独特的个人经历促成了陈敬容个性的经验自我的生成,并在其诗文中投射为一种陌生的、“不安静”的自我形象。这种投射行为,可以从意象选择、抒情策略以及抗争基调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一,在意象选择上,偏重对“黄昏”“水”与“雾”等作为背景的诗歌意象的书写,营造了一个投射自我的意象世界;其二,在抒情策略上,以自我客观化为主要手段,借助物象和人称创设对话语境,将自我置于客体位置进行观察,“我”的主体性被置换的同时生成了“自我”;其三,在抗争基调上,对个人命运、国家民族的双重思考与书写,在陈敬容诗文中形成了小我挣扎与大我抗争的和谐统一格局。此三者共同建构起陈敬容诗文的独特艺术风格,并因作者陈敬容对自我的探寻、否定和重构,一直处于螺旋上升的动态发展过程,投射行为也一直伴随陈敬容创作生涯。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自我投射”行为并不仅仅是陈敬容诗文特有的书写方式,有必要将其置于九叶诗派内部进行辨析尝试。由于九叶诗派先天的合流特征,西南联大诗人群与上海诗人群在聚合过程中,兼容并蓄,仍然保持着各自鲜明的诗歌艺术特色,对“自我”的投射方式也各有千秋。西南联大诗人群对主体“我”的思考表现为一种纵向的深度,具有深刻的哲理,且在投射过程中也乐于在语言的断裂、缝隙中展现自我。而上海诗人群对自我的认识更多是一种面上的广度,即他们思考的不仅是个人的生命,还更多涉及个人与社会、民族的关系,且多采用对话的方式,将自己置于他者位置观看以获得自我意识或呈现自我形象。陈敬容则博采众家之长,化为己用:既倾向现实题材又取法现代主义,情感也由哀怨缠绵的个人情思转向高昂激越的群体歌唱。透过九叶诗派与陈敬容,对已有文学史在“流派”与“个体”的相关叙述中产生的问题和偏差作初步辨析。
其他文献
文化性意象是客观物象、主观情感和中国文化三者结合的产物。因为中国的文学作品通常讲究含蓄蕴藉,讲究意趣,所以“意”不宜简单直白地抒发出来,转而借由客观物象来表情达意、言明心志。因此,以“文化性意象”为切入口,通过想象、鉴赏、解读文本中的文化性意象有利于把握文本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文化性意象不仅存在于诗歌中,也广泛存在于散文这一文体中。选入教材里的散文都是文质兼美、情韵悠长的经典,在审美教育和文化教
学位
语文改革一直致力于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素养与能力,作为以言语训练形式为主的口语交际课,在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促成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上起到关键作用。口语交际教学想要顺利进行,当务之急应明确好“教什么”,而不是“怎么教”的问题。当前,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确定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静态化、抽象化、模糊化、内隐化等问题。口语交际教学是以“言语”训练为核心的教学,这与语文核心素养以“
学位
二十一世纪初,关于“世界文学”理论研究的争论中,形成了以莫雷蒂、卡萨诺瓦和普伦德加斯特为主要代表的三种意见或阵营。普伦德加斯特反对前两种主张的“宏大叙事”特征,主张从微观的文学史角度分析“世界文学”,并因此提出了“协商”的主张。这个主张,吸取了前两种理论所概括的各民族文学宏观层面交往模式的合理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两种理论中的片面性,不仅形成了可以深入揭示世界文学深层形成机制的新主张,还确立了
学位
“游戏”作为西方重要的哲学观念之一,一直备受关注。康德、席勒、胡伊青加、伽达默尔等学者基于各自哲学立场先后提出的“游戏观”,构成了传统游戏观思想体系。伊瑟尔对传统游戏观加以扬弃,形成了独具个人特色的游戏观——“文本游戏观”,指的是读者通过与文本进行“游戏”所做的自我扩张,这是一种对文本和读者关系的新认识和界定,从“文本游戏”的角度探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的活动,强调文本的游戏性。伊瑟尔在研究生涯中
学位
全球化语境下的“第三世界文学”理论呈现出抵抗资本主义文化的特征,“第三世界文学”理论在全球的权力关系中对第三世界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主体性认同具有重大的建构和启示意义。文章以“第三世界文学”理论为核心,梳理杰姆逊、阿罕默德、德里克对“第三世界文学”的不同表述和建构,并将之与中国文学话语建构联系在一起,继而从西方话语、其他第三世界话语中的理论价值和理论缺陷当中寻找当代中国文学话语建构的思想
学位
谢榛诗论合集《诗家直说》(又名《四溟诗话》)以格调理论为标准,点评历朝历代诗人,又以唐代诗人及其诗歌为主。“晚唐诗论”指对晚唐诗的议论,“谢榛晚唐诗论”指谢榛对晚唐诗的讨论,“谢榛晚唐诗论研究”指研究谢榛对晚唐诗的讨论。谢榛围绕晚唐诗之辞、体、法、地位,建构出属于自身独有的晚唐诗论,从中折射出整体诗学观念,对晚唐诗论进行观照和补充。“谢榛晚唐诗论研究”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摘要、引言、正文、结
学位
作为“70后”代表作家,徐则臣以真诚严肃、朴实低调的创作姿态和丰富多变的写作艺术创作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小说作品。优异的创作实绩为徐则臣赢来了诸多荣誉,也让他逐渐得到更多读者的喜爱以及学界的密切关注。综观既有研究,学界多集中在徐则臣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上,而从小说意象角度系统分析其作品尚不多见。在徐则臣的小说中,存在较多反复出现的自然、人文景观,如运河、花街、石码头或沙尘暴等,这些场景或形象已形成
学位
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种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其思想因质的内部组成和外化表现。长期以来,研究界将沈从文特殊性的阐释与他所构建的“湘西世界”相关联,在一种以“城乡对立”为基础的二元对立视角中解读沈从文与他的文学,以“信”代“思”,忽视了沈从文思想内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割裂了沈从文代表的“边地文化”与现代文学所代表的“中原文化”的整体性和融合性,错估了沈从文思想的时代价值性和历史超前性
学位
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的文学思想受到了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存在论思想的浸染,兼具文学之诗性与哲学之智性,在二十世纪文学史、思想史上极具独特性。本文主要从布朗肖对伊曼努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évinas)“ilya”的接受入手,探讨布朗肖在死亡、本源、语言三个方面对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的推进,并且对布朗肖的文学思想模式、成因进行一个
学位
洪深作为中国话剧的开拓者和现代著名的戏剧家,在他长达四十余年的戏剧生涯中,不仅有丰硕的话剧作品,而且在话剧理论与话剧教育方面也颇有建树。话剧是“舶来品”,话剧的民族化始终是中国话剧发展的前进方向。为促进话剧的民族化发展,洪深一生都在执着地探索,无论是话剧的理论倡导、剧本创作,还是舞台表演与话剧教育都与民族化密切相关。通过他的参与与不懈努力,使中国话剧从照搬、模仿,到借鉴基础上的独立创造的发展过程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