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化硅酸钙(C-S-H)是硅酸盐水泥最主要的水化产物,其结构复杂,对水泥混凝土性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C-S-H的脱水相具有再次水化胶凝的能力,研究C-S-H在热分解过程中的结构演变、脱水相的再水化特征等对实现废弃混凝土中水泥石相的低温热处理再生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理论意义。本文采用人工合成方法制备了具有不同钙硅比的系列C-S-H样品。综合应用了XRD﹑FT-IR﹑Raman﹑29Si NMR和SEM现代测试技术,研究了系列C-S-H、纯C3S及掺入掺合料的C3S水化浆体在煅烧时的结构解体与重构,脱水相的形貌与结构特征,以及脱水相的水化特性。采用XRD测试技术,对纯C-S-H和C3S水化浆体在热分解过程中物相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较低钙硅比C-S-H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400℃煅烧后存在低角度d值,C-S-H的结构未发生较大变化;在650℃煅烧后C-S-H的低角度d值消失但只有少量分解;在900℃煅烧后,有硅酸钙生成。较高钙硅比的C-S-H在低温200℃煅烧后,存在低角度d值,400℃煅烧后C-S-H已基本分解;在650℃煅烧后有p-C2S生成,900℃煅烧后,部分β-C2S转变为α’-C2S。纯C3S及掺入掺合料的C3S水化浆体中,在600℃左右有β-C2S生成。综合应用FT-IR﹑Raman﹑29Si NMR测试技术研究了C-S-H与C3S水化浆体在加热过程中硅氧四面体聚合状态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低钙硅比的C-S-H在400℃煅烧后,Q1和Q2相对含量变化较少,C-S-H中硅氧四面体聚合状态变化不大。在650℃煅烧后检测到Q0但其相对含量较低,说明只有少量C-S-H分解。在高温900℃煅烧后,体系中只有Q3存在,这与XRD测试结果表明体系中有硅酸钙和石英存在相一致。C3S掺入硅灰的水化浆体在650℃煅烧后,Q2的含量降低较多,试样中有大量的Q0、Q1及少量的Q2存在,说明该水化体系生成的C-S-H在650℃大量解体。采用SEM测试手段研究了C-S-H脱水相微观形貌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钙硅比为1.0的C-S-H在400℃煅烧后,其网状形貌变化较小,在650℃煅烧后变为架状形貌,900℃煅烧后出现排列有序的短棒状和片状两种形貌。钙硅比为1.5的C-S-H在400℃和500℃煅烧后架状结构减少,结构有序度降低。在650℃煅烧后,出现球状形貌,900℃煅烧后其形貌为球棒状有序度较高的结构。综合应用XRD、FT-IR﹑29Si NMR和水化热测试技术对C-S-H与C3S水化浆体的脱水相进行再水化反应后其结构的演变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钙硅比为1.5的C-S-H和C3S水化体系在400℃和650℃煅烧后,再水化产物中均有C-S-H生成,脱水相再水过程化中重新形成了以Q1和Q2为主的C-S-H。较低钙硅比和较高钙硅比的C-S-H在400℃和650℃的脱水相再水化过程中均有放热峰,而在900℃煅烧后只有较高钙硅比的C-S-H有较低的水化放热峰,其余水化放热曲线几乎为直线。C3S水化浆体在600℃、650℃和700℃煅烧的脱水相再水化反应过程中均有较小的放热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