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后基本治疗策略及不同药物治疗对PCI术后ACS患者近期及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入选了2011年6月至2011年9月宁夏医科大学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ACS患者并接受PCI治疗的连续病例,共200例。对所有患者PCI术后治疗策略进行整理汇总,并随访记录所有患者30天到1年的不同治疗方案,同时随访记录患者30天到1年发生主要心脑血管的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or cerebralevent, MACCE)及死亡的病例。(1)PCI术后治疗策略的分析:根据是否应用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钙离子拮抗剂(Calciumchannel blockers,CCB)及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 DES)分别进行分组,统计各组间患者性别、年龄、现病史、既往史(心梗、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详细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等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探讨PCI术后选择所用药物与性别、年龄、现病史、既往史(心梗、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各项因素的关系。(2)随访30天结果分析:仍根据是否应用三联抗血小板药物、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ACEI、CCB及DES分别进行分组,探讨ACS患者PCI术后30天不同治疗方案与发生MACCE的关系。(3)随访1年结果分析:继续采用上述分组,探讨ACS患者PCI术后1年内不同治疗方案与发生MACCE及死亡事件的关系。结果1.PCI术后治疗策略分析结果:根据是否应用肝素及CCB进行分组时,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心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临床基本情况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根据是否β-受体阻滞剂、ACEI及DES进行的分组则分别在高血压、年龄、心功能、糖尿病等病史上存在一定的统计学差异(P<0.05)。2.随访30天结果分析:三联抗血小板治疗、 DES、β-受体阻滞剂、ACEI可降低近期MACCE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3.随访1年结果分析:β-受体阻剂、ACEI、DES降低患者1年内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及PCI术中植入DES可降低远期MACCE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 ACS患者接受PCI术后规范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及ACEI可以降低患者30天内MACCE的发生率。2、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及植入DES支架,可以减少30天及1年内MACCE发生率,改善患者短期及长期预后。3.DES、β-受体阻剂、ACEI可以降低患者1年内的死亡率。4.年龄、心功能、糖尿病病史可分别对PCI术后患者是否选择应用β-受体阻滞剂、ACEI及术中是否应用DES支架产生影响。